| 退出

统筹规划 集成创新 实现利用线上教育资源教与学新常态

作者:蔡建东 发布时间:2021.02.08
教育部网站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自2000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式启动以来,第一个由教育部牵头、多部门联合名义印发的针对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一、《意见》出台的现实意义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梦想里程碑性的重要文件。随后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会议开启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征程。毫无疑问,在这个新的征程中,信息化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近些年来,我国在线教育发展迅速。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行业用户规模达4.23亿,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这说明,我国广大家长、学生对优质在线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是旺盛的。然而,“资本旋涡下的在线教育”一方面是线上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教育乱象,引发出不少的教育问题。一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迫使学校不得不终止了教室内的常规线下教学,转而寻求疫情防控期间更加切实可行的线上教育教学方式。伴随着“抗疫”期间在线教学的大规模、常态化实施,基础教育领域的几乎所有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被迫卷入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在线教学“大实验”之中。过去不被重视的在线教育、在线课程及在线教学也被推向了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育教学、社会舆论、教育教学研究及家庭教育的中心。经过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教学大规模实践检验,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在线教育教学新思路和新形态。例如,为了支持 “停课不停学”的顺利实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截至2020年12月底,云平台累计浏览次数(PV)24.65亿次,访问次数20.24亿次,用户覆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区、市)及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为“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此次全国中小学在线教学大练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小学师生对线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需求也较以往更为迫切。《意见》的颁布可谓是趁热打铁,是“变灾难为机遇”的典范,是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对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系统化的优质在线资源建设与共享共用和“提高基础教育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具有重大的引领与指导意义。

二、对《意见》的总体认识

(一)亮点理念:从“互联网+教育”到“教育+互联网”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后,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提出和推进又进一步提升了其发展速度。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进入学校,为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人都耳熟能详的话语。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中首次提到“教育+互联网”,此次《意见》再次强化。这绝不是咬文嚼字,而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对教育与技术逻辑关系的厘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促进教育如何的变革,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永远不会变。教育的逻辑是教育信息化应遵循的基本逻辑。《意见》首要原则就是“育人为本”,强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中心”。三类资源建设和三个主阵地应用亦均强调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尤其在资源质量标准方面,专门指出“确保资源源于课堂,适应不同用户需求”,这些都是“教育+互联网”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发展思路:统筹规划、集成创新与公益服务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区域信息化而言更是涉及到了多部门、跨部门的协同问题,必然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的保障措施,此次《意见》则是五部门联合,进一步明确了“育人为本、统筹规划、集成创新、应用导向”的基本原则,强调“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由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发布和推进实施,在体制和机制上确保了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

此外,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的部署要求,教育部将出台《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五年建设方案》,建立云平台资源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免费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在资源的开发应用方面坚持公益属性原则,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竞争提供、择优遴选”的机制,在政策和机制上确保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三)工作重点:三类资源建设和三个主阵地应用

1.注重三类资源建设

虽然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资源的数量和体量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解决了资源“有和无”的问题,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和教师教学的常规需求。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优质资源不足、资源的精准性不高及优质资源地域、区域、校际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体系化、针对性和高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意见》紧紧围绕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的关键议题,尤其是201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文件的精神,明确提出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的要求,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意见》的出台和“推进资源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建设”的“系统谋划”,对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优质资源不足、资源共享体制机制薄弱,尤其是中西部及农村地区体系化优质资源匮乏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和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意见》提出重点建设三类资源:(1)专题教育资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丰富专题教育资源;(2)学科课程教学资源,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统筹利用好现有资源成果,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特点,遵循线上学习规律,系统化体系化建设课程教学资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3)学习活动资源,按照有关要求和中小学生学习需要,积极开发遴选其他学习活动资源。

2.服务三个 “主阵地”

《意见》不但提出了优质资源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更是突出和体现了以“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根本原则,紧紧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优质资源服务的三个“主阵地”: (1)服务课堂教学变革的主阵地。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信息技术及优质资源要支持和服务课堂教学变革的主阵地,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拓展教学时空,促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2)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三种重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但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实践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高,学校、教师及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令人可喜的是,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将线上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出“学校要加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指导,科学设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制定线上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服务于农村两类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中强调要运用“互联网+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农村两类学校办学水平,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保障两类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等短板。此次《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服务农村提高质量”,“农村薄弱学校特别是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要针对师资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三、中西部地区落实《意见》的几点思考

随着教育扶贫“全面改薄”工程的推进,当前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但仍存在后续资金投入不足、优质资源不均衡不适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足等问题。《意见》的出台及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频道建设、体系化专题教育资源与课程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和省域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用机制的形成,为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了新的机遇。

(一)主动发展,统筹规划,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及各类公益性优质线上资源

《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平台体系,覆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学科课程资源体系,涵盖建设运维、资源开发、教学应用、推进实施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应主动研究和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借力省域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用的有利机制,完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线上教育教学的政策,避免资金无效投入与资源重复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及“空中课堂”频道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所在地区及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农村两类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

(二)集成创新,共建共享地方特色与适切资源

探索多主体省域协同创新机制。在共享国家及教育发达省市、地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研究和制定吸引有关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集成创新,突出中西部地方特色优质资源优势,探索省域间协同共享的有效机制。

加强地方特色与适切资源建设与应用。省市级相关部门应做好组织规划工作,在充分使用国家资源基础上,对本地主要使用的教材版本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在盘活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二次开发,针对资源适切性进行查漏补缺,建设富有本地特色的专题教育资源。

探索创新激励机制,让教师“愿建、愿享、愿用”。创新源泉来自于教师,各级部门、各类学校应积极探索激励机制改革,营造创新条件与氛围,激发教师建设与应用本土特色资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将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重点服务扶持“边远、薄弱和急需”

围绕学生中心和课堂质量推动资源应用创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中强调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变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水区,也是困扰当前学校和教师的一个异常复杂的难点问题。《意见》中也将课堂作为优质资源应用的三个 “主阵地”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的课堂,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中心,以线上资源为切入点促进学生成长。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智能技术的优势,注重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轨迹收集分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服务。

重点做好边远薄弱区域与急需学科的精准帮扶。建议从英语、音乐、美术、技术等急需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入手,从无到有,从“开齐课”到“开好课”,切实落实五育并举,提升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精准帮扶,推进资源深度应用。

(四)创建线上教学名师工作室,通过双师教学、精准帮扶、网络教研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线上名师工作室加强带动与辐射。国内教育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实践的已有成功经验表明,线上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机制是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推动名师资源共享、促进优质资源建设、带动更多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意见》也提出了“积极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方法、学习规律、管理机制的研究与交流……支持创建线上教学名师工作室,为教师线上教学提供专业指导,全面提升教师线上教学能力”。

进一步探索“双师”教学,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双师教学模式已经在中西部地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教师群体中具有较强的接受度。建议趁热打铁,探索不同条件背景下的“双师”教学模式,使得帮扶精准到位,并力争从“单向帮扶”走向“互帮互助”。

加强网络教研,提升教师面向具体学科的资源建设与应用能力。中西部地区尚存在教师信息意识缺乏、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通过网络教研共同体,激发教师利用信息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升教师资源二次开发能力与具体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让教师有能力自主改造资源,自行设计应用,自我评价发展。

(五)确保开足、开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及相关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是培养和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现实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师,仍然存在信息技术课程开不齐、开不足的问题。学生信息素养的缺乏将会是制约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瓶颈。针对上述情况,《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更为重要的是,提出要“积极推动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样就能够通过评价改革,利用评价的杠杆作用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重要性,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蔡建东)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