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西农之歌唱响黔山红土地

记扎根贵州助力脱贫攻坚的西农毕业生
作者:冯丽 付文婷 发布时间:2021.01.26
中国教育新闻网

“村里的核桃已初见成效,乡亲们都盼着你来呢!”

1月25日,正在参加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潘学军,在会议间隙接到了一通特别的邀请电话,对方是一位86岁、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

老人名叫邓新吾,2018年他在报纸上“认识”了扎根赫章县十余年的潘学军,在潘学军团队帮助下试种了“黔核7号”核桃。挂果后他邀请村民来参观、品尝,动员大家一起发展规模化种植。

“现在村里种植了2万多株核桃,每公斤售价由过去的5元,达到现在的30元,还远销到了香港。这要感谢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感谢潘教授,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19岁入党,退休后来到边远贫瘠的炉山镇溪街村担任名誉村支部书记的邓新吾喜上眉梢。

老人口中的潘教授,就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潘核桃”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2005届果树学博士、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教授。

2006年,贵州大学与全国深度贫困县——赫章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急需专家到县里进行核桃攻关研究。

“山区要脱贫,果树应该能发挥很大作用,希望能尽自己所学出一份力。”党龄22年的潘学军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深入赫章村寨。

“好种出好苗,要想走产业脱贫的路子,就得要有好的品种。”整整四年时间,潘学军走遍了整个赫章县,从全县10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出了最优品种,再使用“高接换优法”解决了赫章核桃挂果周期长、品质良莠不齐的问题。

如今的赫章,从无品种到合作选育了4个“黔核”系列本土优良品种,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加到163万亩,坚果年产值从3亿元增加到15亿元,核桃加工产值从0.45亿元增加到5亿元。其中,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核桃种植户1.3万余户,种植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

“贵大教授潘学军,核桃技术样样精。带领大家搞嫁接,一人能顶十万兵。”当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县,能歌善舞的彝族老乡把潘学军带领大家发展核桃产业脱贫致富的故事编成彝族歌四处传唱。

而在铜仁,还有一位被群众传唱的西农陆兽医,他叫陆安法,199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专业。

上世纪80年代,家住松桃县乌罗镇新民村的陆安法,亲历了缺医少药,村民养殖的牲畜致病率、死亡率较高的时期。那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农回报家乡。

毕业后,他回到贵州,在松桃县畜牧水产局工作的18年,他跑遍了松桃县的28个乡镇509个村,每天两万步,每年三次全覆盖。铜仁市动物疫情防控压力大,陆兽医又从松桃县调到铜仁市。近20年来,陆安法共培训区县兽医技术骨干,养殖企业技术人员、村级兽医防疫人员、村组干部、退伍军人、高素质农民,贫困户、养殖大户等近三万人次。编写培训教材30余套,制作PPT课件近千个。除此之外,他还坚持在铜仁职院授课10年,每年150课时。

在多彩贵州,活跃着一批批这样的西农人:有让荒漠变绿洲,从事水环境治理、矿山治理、土壤治理和固定废物治理的2001级毕业生申跃;有先后挂职独山县县长助理,威宁县县委常委、副书记的2000级毕业生笪信仁;还有挂职长顺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1998年毕业生陈懿……

建校以来,一万余名西农毕业生践行强农兴农的初心和使命,扎根在黔山红土地,用青春、汗水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演绎了西农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书写着“西农精神“的生动故事。

西农党委副书记闫祖书说,学校将为贵州输送更多优秀的毕业生,鼓励他们带着“诚朴勇毅”的校训,为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接力贡献西农智慧和西农力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冯丽 通讯员 付文婷)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