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吉首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年前“走亲戚”

作者:李伦娥 发布时间:2020.12.31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你不晕车吧?”得到确切回答后,吉首大学曾经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朱福军,和记者上了车。

山高,路险,翻越全世界都有名的矮寨盘山公路,穿过仅容一车通过的大兴寨屋场,再爬上吉首海拔最高的莲台山,吉首大学的扶贫点——吉首市矮寨镇联团村,就到了。

纯苗族村,全村82户人家散落在海拔600多米的山头,山多田少,云雾缭绕,难怪吉首大学的学生们,把到这的支教命名为“云上学堂”。

山顶上,居然出现了一座颇具民族风情的三层小楼,“扶贫队帮我们建的,花了400多万呢。”迎下楼来的村支书石兴旺说,他张罗着递烟倒茶,领着我们楼上楼下参观:爱心书屋、爱心超市、办公室、会议室、政务大厅,电脑、沙发,甚至还有十几架苗鼓,“都是你们送的,可是这新房子你们自己一天都没住过。”

联团村是吉首大学的上一个扶贫点,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朱福军和吴鸿俊、胡罡被派到这个村扶贫。

“就住在我家里,你来看看。”朱福军像回自己家一样,熟门熟路地领着我们串门,走到老支书石光生家时,老支书正拎着用稻草捆扎的两块豆腐往家走,“朱队长住的屋。”记者推开进门右边的一间约8平米的房子,一股霉味,一床一桌,这就是朱福军当时住了3年的地方,楼上的房间稍大,但住了两个人。

在联团村3年,生活条件差对朱福军们来说,真不是个事儿,难的是工作。联团村是深度贫困村,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85%,高出全州56个百分点。到村子里的第一天,朱福军和同伴们将村里走了个遍,包括200余亩山地、300余亩梯田。“最重要的是修好路。”村民们说出了自己几辈子的愿望,此前联团村是全吉首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

没想到修路这么难,报项目、跑资金、搞设计、组队伍,其间有人阻工,路基几次垮塌,朱福军拖着伤腿跑上跑下,终于,历时70天耗资500余万元全长5.5公里的水泥路修好了,有的村民高兴得甚至哭了。

“我没读多少书,不太会说话,但是真的太感谢他们了。”村民石光富专门从城里赶回来,村子小又偏远,连个小学都没有,但在扶贫队和“云上学堂”的帮助下,他5个孩子有2个考上了大学——开了全村的先河,另外3个孩子也在读高中和初中,“有各种政策和补助,扶贫队还帮老大找了企业结对,几年的学费全管了。”他说,再加上自己夫妻俩的打工收入,负担再重,咬咬牙也能扛过去。同行的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李洪雄立即拨通电话,找人资助他在吉首市一中读书的儿子,本报记者也联系人资助他在南华大学读书的女儿。

“我们山里人不会说话,就来帮着做饭。”村支书石兴旺家的厨房里,3个女村民在忙活着,其中龙永珍大姐的两个孩子,也是在扶贫队的帮助下,都在读大专。

“扶贫队还9次组织我们到外面学习考察。”69岁的老支书石光生一定要拉着我们看照片看视频。村秘书石成强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材料,上面清楚地写着:整合各类资金2800余万元,成立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0%多的农户参加,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1400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10000元以上;5次组织大学生们来办“云上学学堂”,上课90多天,村里出了5个大学生。还有修路、栽树、砌墙,异地搬迁,办农民夜校,搞技术培训,全村每家每户的厕所新建改建,村民们都没花一分钱,“他们是我认识的最好的干部,他们走的时候我都哭了。”老支书石光生说着说着眼圈又红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李伦娥)

QQ图片20201231161543.png

村民们送锦旗给扶贫队,左三为朱福军。

QQ图片20201231161604.png

朱福军在调研。

QQ图片20201231161614.png

记者(中)与扶贫队和村干部们在村部前合影。

QQ图片20201231161632.png

贫困户产业分红,开心极了。

QQ图片20201231161642.png

支教大学生们在村里。

QQ图片20201231161653.png

支教大学生们在村里。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