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指向区域教育生态重构的课例研究行动样式

——赤峰市学习共同体课例研究行动
作者:韩中凌 发布时间:2020.12.22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直面教育问题,让教育回归本真,重建教育生态,落实‘一体两翼三评价’,践行‘读书—实践—写作’的教育生活方式,尝试开展‘十项行动’,保障每一位学生的高品质学习权,让学习真实发生,尊重照亮生命,倾听走进灵魂,对话启迪智慧,评价欣赏帮助,教学幸福相长,实现课堂文化的温暖复兴,一个都不能少!”2020年9月24日,由赤峰市教育局与阿鲁科尔沁旗教育局联合主办的阿鲁科尔沁旗学习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暨赤峰市学习共同体推进交流会暨第8次课例研究行动上,阿鲁科尔沁旗荞麦塔拉小学校长郭友代表学校庄严宣誓。

赤峰学习共同体建设团队积极践行“十大行动”,将课例研究导向区域教育生态重构,彻底打破了独立部门、单独学科、浅层研修的传统模式,以深度卷入的方式,让教师、教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科专家携手直面课堂改革中的真实问题、复杂问题,成为教育生态重构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团队秉承的理念是:建设学习共同体,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课例研究行动始终以课堂转型为核心,保障每一位学生的高品质学习权,研究真实学习的发生,让教育局长、基教股股长、教研室主任、校长和老师们共同开展教学现场的实证研究,从而整体推进区域基础教育方式转型、教师成长方式转型、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转型、学校管理方式和教育行政管理方式转型。

如今,该团队已经形成了以“集体备课(学科管理)—观课培训—课例研究—深度对话—反思写作”为基本流程的行动范式。

集体备课备什么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本质是什么?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为什么倾听如此重要?如何让每一个教育者关注课堂、看懂课堂……团队的集体备课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作为课例研究行动的第一步,他们强调所有教育者的参与。研究院成立了两支队伍,一是行政领导团队,由赤峰市教育局基础科科长刘学民与领航学校校长、基教股长、教研室主任等组成;二是课程专家团队,由部编版教材编委丛智芳、特级教师韩中凌及赤峰市各学科首席专家、骨干教师组成。每次行动,在团队集体备课的同时,旗县(区)同步组织教研员与教师集体备课,然后才是双方坐在一起,进入分学科的集体深度备课。

备课以学习共同体形式进行:中小学教师结组研讨,确定教学价值,设计学习任务单。专家团队引领教师们将原来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顺向思维”教学设计,尝试从学科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将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才能解决的高层次问题,在高阶思维中运用和深入理解基础性知识与能力。

比如《背影》一课的学习任务单,是在认真研究教材课后题,反复设计挑战性问题后,最终决定让学生的真实问题来开启真实学习:

一、自读思考(10分钟)

认真默读,联系上下文,尝试从内容矛盾处、语言不解处或者情感变化处,提出一个自己反复思考也无法解答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15分钟)

1.轮流发言,说清楚自己的问题,并倾听记录其他同学的问题。

2.小组讨论,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在下面。

行政领导组则从了解领导的所思所想开始,围绕话题进行交流:

1.你为什么要承担领航学校的任务,是自愿的吗?

2.谈谈你校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设想。

3.作为校长,你将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4.你的担心和忧虑是什么,需要哪些内外部支持?

5.你对本次活动设计如何理解,有什么期望,本人做了哪些准备?

课堂观察观什么

“作为一个业务管理者,丛老师的培训内容对我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课堂观察要指向学生的真实学习历程。观课教师走进课堂,不是去评价执教教师,而是去深入理解课堂的生态,特别是理解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我开始反思我们以前用心设计的课堂评价标准真的是标准吗?我们认为的好课真的是好课吗?我们拿着听课笔记坐在教室后面,把教学整个流程全部记录下来,下课后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效果做一番貌似专业的品头论足,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有多大作用呢?”

这是敖汉旗新惠七中副校长王春艳的培训感言。

集体备课后,是丛智芳老师关于课例观察培训的微讲座:重建教育研究的逻辑——构建“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她通过“追问熟悉的陌生”“走向协同研究”“教研范式的翻转”“深度反思与写作”来回答四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课例研究?如何走向教研范式的翻转?如何进行课例研讨?如何进行深度反思与写作?讲座帮助教师摆脱行为主义倾向,从“听课者”转型为“学情观察员”,直面缓慢复杂的真实学情,拆解课堂外在表象,抵达学习真相:学习坐在身边,以平等视角观察焦点学生,记录关键事件,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思考学习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

课例研究研什么

“备完课后,特别期待听到学生的观点,这跟以前上公开课担心学生表现不好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他们会认为散文的主旨是什么呢?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与经典散文对比,会有怎样的反应和反思呢?作为授课教师,我准备好了倾听,也准备好了向学生学习。”

这是丛智芳老师的作课感受。

作课是课例研究的第一步,专家团队教师必须走上讲台,躬身示范。与传统示范课不同,他们不追求精彩好看、热闹纷呈,不鼓励踊跃发言、追求异见,而是强调安全、安静、安心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思考时间,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鼓励学生敢于说出“我不懂”“我不会”和“为什么”,进而向伙伴学习,来互相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背影》一课,学生问:“踌躇”连用两次,是不是重复?为什么多年后才说自己“聪明”?父亲的信为什么“身体平安”后紧跟着就说“恐大去之期不远矣”……面对问题,丛老师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独立阅读思考,再进行同伴交流互助,自然而然地深入到文本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感受了“作者的独特经验”,体验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动人之处。当学生说出了昔日顶梁柱般的父亲是在信中变相示弱,求关注,主动向儿子求和,才令作者再次想到背影,以致潸然泪下时,就真正理解了这份深沉复杂的父子情。

整堂课的学习就是学生“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真实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跟文本对话,跟伙伴交流,从而碰撞出超越教师、超越教参、超越文本的深度见解,是这堂课后老师们津津乐道的内容。

课例研究的第二步是观课研讨:围绕集体备课和学情观察展开研讨,发现并理解学生的表现、困境和变化,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步是学科讲座。专家团队是课例研究行动目标的确定者、任务的设计者,也是过程的推动者,需要有更高站位、更深思想,特别是更精准的学科素养理解。在课例研讨中要以讲座的形式,从专业角度解析课堂教学背后的学科逻辑和学习共同体理念,帮助老师们看懂课堂、理解课堂,走向深度研究。

比如,围绕五年级《在柏林》课例,丛智芳老师作了《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兼谈文体意识的意义》的讲座,围绕八年级《春酒》和七年级《背影》,韩中凌老师分别作了《让学习变成探究和创造》《真实问题开启真实学习》的讲座,让老师们在观察到大量学情表象的基础上,去理性认识学科本质,学习如何建立相互倾听的互学关系,创建安静、润泽的课堂文化。

深度对话谈什么

每一次课例研究行动都不是直线传输,而是所有参与者的互相学习。而学习,就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三位一体的活动”。可以说,课例研究行动的每个环节都是在对话中完成的,尽管如此,仍安排了专门对谈时段。

一个是课后学生访谈,将学生视为平等的研究者,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也使教师从“学情观察员”成为“学习对话者”,将观察记录时学生的外在学习状态,与访谈中内在的所感所思,特别是学习需求、学习体验结合起来。对儿童的观察既有行为表现,又有认知感受,形成学习“完整的证据链”,来深入了解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困境,来衡量课堂上关键事件的价值,深度反思教学设计的适切性。

为了能够站在儿童立场反思课堂,他们设计了一系列访谈问题:

刚刚你们用一个词概括了文章的主旨,现在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本课学习给你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为什么?

这节课中哪个环节让你特别感兴趣,从而开始积极投入学习?

这节课里,哪位同学对你的启发或帮助最大?

请你给刚刚上课的老师提点建议。

学生又是如何反馈的呢?

他们说: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家都非常激动;这节课就像一个大型辩论会,同学们特别兴奋,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投入了学习;辩论时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的意见,这种倾听,也是一种享受。

在活动过程中,他们还随时收集老师们现场产生的问题、困惑以及不同声音,刘学民科长据此备课,给予即时回应后再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结合课例研究的具体内容,引领大家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认识学习共同体,思考“十大行动”的逻辑和关系:使校长和局长认识到教育的深层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在教育现场的课堂里认识到转变课堂、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厌学、教师厌教产生的根本原因及亟待改变的紧迫性;使校长认识到管理的主旋律是课例研究,是围绕课堂变革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读懂课堂、指导课堂,是校长的第一专业能力;使局长认识到如何建设校长队伍,如何改变行政管理,使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协同运转,共同指向课堂的变革,共同指向教育生态的重构。

反思写作写什么

课例研究行动旨在建立“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教育研究新范式。每次活动后,所有参与者都要进行以研究学生学习和反思、改进自我为主的写作,团队会从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总结。

第一个是综述篇,回顾整个活动,总结突出特点和宝贵经验。第二个是学生篇,结合访谈内容,研究并探索“童言无忌”后面的深刻内涵,甄别“真实学习”与“虚假学习”、“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第三个是教师篇,包括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学校业务校长和中小学教师撰写的课例观察报告与活动心得,来多视角呈现不同人的不同成长。三个篇章分期发表在“赤峰学习共同体”公众号上,对学共理念相互呼应,彼此印证,全方位再现活动,引领全市所有学校。

旗县和学校也会相应创生活动文集,持续研讨,形成下一步行动方案,持续开展本土化的行动研究。

教育生态重构是一项系统化改革工程,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肩负起责任与义务,行进在路上。

(作者韩中凌,系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2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