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为学校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学校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一直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中西合璧形成先进学校文化。
人类文明发展史之所以波澜壮阔、激荡人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千姿百态。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数百万所学校,每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都与其自然地理、基本国情、生产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各种文明都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深厚底蕴,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我们不难看到英美教育体系中学校文化的通识、德国学校文化的严谨、苏俄教育的实用……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为学校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空间。
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从张骞出使西域到18世纪末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中华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阶段。首先是中国的科技发明促成了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然后是启蒙思想家塑造的中国开明君主制度与孔子哲学的典范影响到西方政教改革与革命,文庙、书院对世界贡献巨大。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自中国的科举制,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比起贵族等级制、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科举选士无疑具有优越性,堪称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中华文化由于封建统治者抱残守缺和封闭自守,很快落后于快速发展的西方科技文明,从强势文化转变为弱势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基本停止了它两千年持续不断的世界影响。明清以后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倒逼和催化作用。在西学东渐的大趋势下,中国人不得不学习西文、西艺、西政,废科举兴学校。中国学校文化有西方学校文化的痕迹,例如,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的建筑中仿佛窥探到中西文化合璧的影子,从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的苏式建筑中可以看到对苏联学校文化的借鉴。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始于学校,基础在学校,越来越多的中国学校到海外办学,“中国元素”成为我们在海外竞争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阐明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深刻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规律,也是我们建设学校新文化的思想遵循。
曾天山,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教学理论(《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