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曹曦)“从开始筹备找工作到与用人单位面试、签约,一共不到4天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给予了全方位的关爱和精准帮扶,从单位推荐到在线就业、网络签约的整个环节十分顺畅。”日前成功入职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高健民开心地说。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着力探索“就业+互联网”新模式,持续建设基于社会化网络和大数据的学生职业发展信息化平台,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就业不精准问题,实现了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深度对接和良性互动。2016年启用学生职业发展信息化平台,每年为1.2万名应届毕业生提供服务,将1.8万家用人单位集聚在云端。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学校依托平台举办云端宣讲会140场、云端双选会10场,1243家招聘单位参会,发布招聘信息5000余条,保障了各领域的人才输送,利用信息化手段下功夫,在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在线思政工作方向上取得了新努力、新成果。
“这个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彰显了新动能,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精准画像,有力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握手’、‘靶向’匹配,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全方位助力学生就业成才,已经成为思政工作的新品牌。”哈工大学工部信息与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刘凤说。目前,学校职业发展平台已经建设了“就业信息网”“智能推荐系统”“数字化签约违约系统”“大型招聘会会务管理系统”“就业监测与管理可视化平台”“云端双选系统”等多个板块,集成实现了信息的自主发布、场地的按需预定、重要信息的在线查询、用人单位对信息关注者的实时锁定、云端求职、网上签约、重点领域的数据可视化、核心业务的手机办理等8项主要功能。“我们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建设理念,聚焦学生求职和单位招聘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着力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跨区域、跨行业、跨类别的精准对接服务,有效助力了就业工作由线下业务向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刘凤说。
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筛选海量数据以获得真实有效信息、了解企业情况、对接企业需求?企业又如何在短时间内精准获得有意向学生信息、了解学生情况、对接学生深层次需求?问题的关键就是信息不对称、就业不精准。刘凤表示,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分散的招聘信息汇集于同一平台,既在校内扩大了企业宣传、又便利了学生查阅;通过大数据算法深入分析学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分门别类定点双向推送信息,一方面助力企业准确把握入校节奏、优化校招流程,降低企业招聘成本,另一方面助力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企业运营状况及人才需求,破解企业入校“暂盲”、就业意向从众等情况,实现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就业信息的动态对称。
如何提升就业质量是师生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刘凤说,一是强化毕业生求职行为分析,为学生做就业精准画像。通过大数据分析,运用智慧推荐算法,根据学生基本信息、学科专业、就业意愿等为学生推送“可能感兴趣”的单位信息,避免冗杂信息冲击造成关键信息遗漏,有效提升求职效率。二是强化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分析,为单位精准画像。深度梳理单位的基本情况、薪资待遇、人才需求、能力要求等,为用人单位提供简历投递、可能兴趣学生群体、生源速查等服务,为用人单位精准追踪何人、何时、何次关注了本单位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提升招聘效率。三是强化就业困难学生成因分析,靶向发力破解困局。实行“一人一策”,通过学生基础信息、求职意向等,为就业困难成因分析提供支持,实现就业困难学生分类精准帮辅,助力更多学生实现“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通过靶向就业,学校了解到我的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和指导,通过学校就业网投递简历、进行视频面试和网上签约,很快就成功被心仪的公司录用。”材料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田翼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