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解读“委员通道”里的教育之声

作者:高毅哲 发布时间:2020.05.21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医学教育”“学生就业”“施展才干”……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前,首场“委员通道”如约开启,6位委员亮相回答记者提问。在这些委员的回答中,与教育有关的词汇一一蹦出。他们为何如此关注教育,其中又折射出怎样的现实背景?

加强医学教育 培养优秀人才

【委员原声】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

在这场大疫之后,我们要痛定思痛,怎么能够更好地完备完善我们的公共卫生体制。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方面,必须建立一个真正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而且要有良好的教育体制进行培养。另外,在这些人未来的职业中,要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能够灿烂其职业前景,严格其培养过程。

【解读】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意识到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我国高校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能力如何?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介绍,我国高校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培养体系,每年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院校和国际组织输送约7000名公共卫生人才。

7000人,数量不少,但是要满足实际需要,还远远不够。截至2018年,中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从业人员约18.78万人,即每万人口中仅有1.35名从业人员,约为美国的1/5。CDC卫生技术人员中,仅44.2%拥有本科以上学历,12.5%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可以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队伍在数量、质量方面都存在不足。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公共卫生人才外流现象常年没有得到扭转。从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至2018年,全国各类医院卫生人员增加了58.07%,而CDC人员下降了4.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CDC人均待遇不高。很多省市疾控中心人员,待遇甚至低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此外,公共卫生专业受重视程度不够,也让人才在这个领域失去了积极向上的事业发展动力,公共卫生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往往把疾控中心作为最后的工作选项。

无怪乎王辰委员要用“痛定思痛”这样的词语,大声疾呼要“灿烂其职业前景”。与临床医疗服务相比,公共卫生被称为“看不见的战线”,因为公共卫生工作做得越好,就越难以被社会所看到。但就是这“看不见的战线”,守护着公众健康最重要的“防线”。疫情仍未过去,此时补齐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短板,正逢其时,正合民心。

就业虽有压力 山花终将烂漫

【委员原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可以说就业工作压力确实非常大,难上加难,“最后一公里”确实是比较难走。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让我们看到了整个国家和全社会的努力。现在像大学生参军入伍、公务员招录、研究生招生、“三支一扶”项目等都有了比较大幅度的扩招。教育部还组织了48所高校对口支援湖北省高校的就业工作。从我们学校与湖北工业大学几场联合举办的“云招聘”来看,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还是不错的,这些都提振了我们的信心。

我觉得,越是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大的岗位,越是有价值的岗位,越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岗位,越是我们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今年虽然就业有一定的压力,但疫情终将过去,山花终将烂漫。   

【解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稳住民生之基。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人群,保障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是稳就业的关键所在。

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难上加难。为解难题,各级政府部门连续释放政策。不久前,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主办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其主旨就是汇聚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千方百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充分发掘毕业生的就业潜力。各所高校也是绞尽脑汁,从帮助学生制作简历到模拟面试,高校工作人员轮番上阵,把就业各个环节细化再细化,当好学生与岗位之间的“摆渡人”。

相关各方的努力,相信高校毕业生们会有切身体会。但就业从来不只是政府、高校、招聘方的事情,毕业生也应转变思想观念。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调查显示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仍是毕业生首要选择。不少毕业生对离开大城市赴基层就业还存在观望和犹豫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多方努力下,一些基层岗位释放出来,有时却还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

委员通道上,杨振斌委员特别提到,“我觉得,同学们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开一点、更广阔一点,我想选择的余地应该是会更大一些的”。“疫情终将过去,山花终将烂漫”,杨振斌委员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美好的未来。显然,灿烂的未来,需要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共同绘就。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委员原声】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凉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达久木甲:

大学生就业需要广阔的天地,凉山是一个很好的施展才干的地方。凉山是深度贫困地区,恶劣的环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脱贫致富成为几代凉山人共同的梦想。

在凉山,活跃着一支天天走村入户,狗见了都不咬的扶贫干部队伍。金阳县布拖村集中安置点,马哈木日卓老人6岁的小孙女说:“家里的萤火虫飞走了,以前没有灯变成了灯芯向下的电灯,有了电,奶奶能看有人的戏匣子了。”灯意味着光明和希望,它给了山区人民群众前行的力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实干、巧干、齐心干。感谢共产党,感谢精准脱贫,成为彝族群众发自肺腑的话。

【解读】

达久木甲委员对大学生说,“凉山是一个很好的施展才干的地方”。可能有人不信,别急,我们看数据。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凉山州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凉山州新建了5个省级培育园区、95个州县级园区。计划总投资3.25亿元的昭觉县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1.2亿元,销售利润5000万元,带动1500户贫困户增收。

——这意味着,大量的技术岗位正在被创造,专门的管理人才将受到热捧。

目前,凉山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2万公里,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均为100%。州府西昌通往各县的主干道全部改造完毕,县乡道得到提升。

——这意味着,人财物的流动正在加速,经济活动逐渐丰富,商机正在孕育。

2012年以来,凉山州累计投入办学条件改善资金86.3亿元。截至2018年底,凉山州共有各类学校1572所,在校学生达到117.83万人。凉山州级财政还投入20亿元实施“一村一幼”“一乡一园”工程,修建了348所乡镇幼儿园。

——这意味着,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将迅速提升,教师岗位将迅猛增加。

都说数据是冰冷的,但冰冷的数据与鲜活的现实结合在一起,释放的就是火热的呼唤:来凉山,建功立业,展现才华。

这还仅仅是一个凉山。放眼全国,还有诸多和凉山一样,刚刚脱贫或者即将脱贫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产业布局日趋完善,社会发展加速推进,其中的每一项事业,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无数的机遇,在等着勇于选择的年轻人。

更何况,这里成就的不仅是青春小我,更是时代大我。

如果说杨振斌委员提到了一副诗意的画卷,那么达久木甲委员的讲述就是在让人们明白,为什么有些选择可以吟为诗,可以绘成画。

开关一响,电灯明亮。这个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会注意的日常生活瞬间,却成为凉山6岁的小姑娘心里美好的童年记忆。

这是奋斗者才能体会到的生命之美,这是奉献者才能拥有的无价回报。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高毅哲 5月21日发自北京)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