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

——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
作者:杨祥 王强 高建 发布时间:2020.05.20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课程思政不是教学内容的增减或课程体系的调整,它是一种方法,是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金课;课程教材

2016年初以来,中国高教学会教学研究分会聚焦课程思政与课程教材,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4年来,教学研究分会承担中国高教学会“十三五”重大攻关项目课题“互联网+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创新与实践”,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李向东团队共同打造《宇宙简史》课程,打造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论坛,与江苏省高教学会、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以及江苏高校共同创建江苏高校“金课”工作坊。在具体研究与实践中,中国高教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紧紧抓住课程思政这一核心与关键,紧密结合“金课”与一流课程建设,凝练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的深刻认识。

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根在课程。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关键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而关键环节建设的深刻内涵尚待深入思考与研究。

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是方法,是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课程思政把实事求是的精神与高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丰富内容有机融合,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随后,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思政成为广大高校与教师在“金课”与一流课程建设中关注、思考与研究的重点、焦点与难点。

“金课”与一流课程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高校精品课程,其核心与关键是课程思政。具体而言,课程思政是凝练思政教育元素,把思政教育元素融进各类课程中,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方法;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消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的方法;是挤干“水课”水分,打造“金课”与一流课程的方法。“金课”与一流课程建设,实际上既是一场课程教学改革,也是一场课程教学革命。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减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变化,还强调明确课程建设目标与凝练思政元素,要求围绕课程建设目标、聚焦课程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

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的一个生动案例就是《宇宙简史》课程。2016年5月,李向东开始着手思考如何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在校大学生构建一门以“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为目标的天文基础课程。两年多的课程建设实践中,李向东始终聚焦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宇宙简史》课程知识体系。2018年9月26日,《宇宙简史》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线,引起强烈反响。《宇宙简史》课程实际上是将“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与要求与“三进”目标一体化设计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李向东站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高度,围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的课程建设目标,构建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打造高阶性的课程,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研究与课程团队

“金课”与一流课程建设的痛点实际上是课程研究,而高校课程研究的关键是高校课程团队。

近3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高校课程团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代高校“金课”与一流课程的课程团队以高校教师为主体。与此同时,高校还要激发和调动校内其他单位、出版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等各方成员参加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新时代高校“金课”与一流课程的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的课程教学研究,还有课程与教材知识产权的研究,有高校、出版社、互联网公司共同参与的一体化融合创新研究。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不是高校教师研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出版社研究教材出版、互联网公司研究互联网运维的简单相加,而是高校课程团队基于“互联网+课程”开展的一体化课程教材融合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金课”与一流课程的课程团队要把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金课”与一流课程的建设机制、建设模式以及管理机制中。课程团队要站在同类课程优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运用,避免重复建设。新时代高校课程研究的重点是课程思政;难点是凝练与聚焦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与思政元素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课程知识体系;成果是课程团队一体化设计的“金课”、一流课程与课程教材。

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课程教材

教材又称课本,是一课之本。今天,“课”可以是线下的课堂,也可以是线上的课程;“本”可以是纸质的文本,也可以是数字化的文本。纸质文本可以融进线下课堂,也可以通过二维码连接线上的课程,数字化的文本可以融进线上的课程,也可走进线下的课堂。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教育部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部署得到学校和互联网公司的积极响应和全力支持。亿万师生齐聚互联网进行在线教学,推进了互联网+教育革命,中国特色的互联网+课程迈开了前所未有的步伐。

课程教材究竟是什么?首先,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次,它是高校课程团队实现课程思政、教材思政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体化设计的重要载体;再次,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课程与教材内容一体化设计、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

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课程教材,应该注意:其一,要组建高校课程团队,遴选课程团队主持人;其二,课程团队主持人与课程团队要从课程研究开始,探索课程思政、教材思政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一体融合,凝练课程教材的思政元素;其三,课程团队要聚焦思政元素,遴选课程教材的知识点,构建一体化设计、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最后,要通过课程思政,实现课程与教材一体化设计、线上线下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设计,打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课程教材体系。

【作者:杨祥,中国高教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王强,中国高教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室主任;高建,中国高教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理工出版事业部副主任】

原载2020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