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为武汉“断后”的小分队

作者:张晨 童萱 王潇潇 发布时间:2020.03.25
中国教育新闻网

暂停呼吸机,切开气管前壁,将气管插管退至气管切开口上方,再将气切套管置入气管,连接呼吸机并开机……

这一系列操作须在1分钟内结束,否则病人会有生命之虞。两三位医生要全神贯注,彼此默契配合,才能完成这一艰难且危险系数极高的操作。

如今,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形势一天比一天好。武汉的街头早已绿意盎然,樱花满枝,市民也渐多起来,但医院依然是生与死的战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气管切开应急小分队的20位医生仍处于战时。疫情发生至今,他们一刻不停地与死神殊死较量,冀望为每个危重症患者争取生机。

在疫情高峰期,同济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现阶段依然收治重症患者最多。一组数据可以证明:截至3月24日,全院现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327人,占武汉的21%。“现在,留在后面的病人都是‘硬骨头’,大多是危重症,或者是基础病变很多和并发症很多,现在我们最大的要务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气切小分队是该院“战时医务处”组建的9支应急小分队中最后成立的一支,20位医生全部来自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负责中法新城和光谷两个院区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手术,提供临床技术支持,提高救治水平,直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我们是为武汉‘断后’。”队员们这样说。

“断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应急小分队队长陆翔介绍,缺氧是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说气管插管是为呼吸衰竭患者搏得一线生机,那么气管切开手术就是为长期插管的危重症患者脱离呼吸机,争取最后的希望。

平日里,这个手术并不难做,但疫情中每次手术都是对队员的一次生死考验——在患者气管被切开的一瞬间,会有大量分泌物气溶胶喷出,有极高传染性的病毒气溶胶甚至会溅到医生的面罩上。

与此同时,为防止病毒飞沫和气溶胶的污染,手术中队员必须暂停病人的呼吸机。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体质差,无法耐受长时间缺氧,这意味着留给队员手术的时间,单位以秒来计算。

换句话说,每个队员都在与时间竞速,以生命挽救生命。

刘某,女,55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直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2月5日因呼吸衰竭,医生给刘某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 20多天来刘某病情未有明显好转,甚至一度心跳骤停。

“气管插管管子较长,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且粘稠,时间长了形成痰痂容易堵塞管道,呼吸机给的气过不去,患者呼吸就不通畅。像刘某这样气管插管超过两星期以上的患者,下呼吸道的分泌物不容易清除,还会加重肺部感染。”气切小分队队员张心浩副主任医师说。

只要有希望,就要全力以赴。

“气管切开后方便气道管理,吸出下呼吸道的痰液,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状况,有助于恢复肺功能,为患者脱离呼吸机支持,自主呼吸争取机会。”经与负责ICU病房的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团队会诊,3月2日,张心浩与队友龙小博为刘某实施气管切开手术。

ICU病房是红区中的红区,房间内病毒气溶胶浓度非常高,进行近距离的手术操作需有最高等级的防护。如果有一点点漏气,病毒可能就会被吸入。

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再套上沉甸甸的正压头罩,需用时40分钟。这些笨重的装备既是安全的保障,但也大大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同时,手术中张心浩和龙小博还要“克服三层手套对手指触觉的削减”,以及“头套内升腾的水蒸气对视野的阻碍”。

局部麻醉,切开皮肤,暴露气管前壁,气管切开,气管套管顺利置入气管,气道分泌物没有外溅……1分钟内,俩人配合默契,操作娴熟精准,一气呵成!看着刘某血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俩人松了一口气。

术后第4天,好消息传来:医生查房时发现,刘某在听到声音后睁开了眼睛。目前刘某已脱离呼吸机支持,从ICU病房转出。

1.jpg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气管切开应急小分队队员张心浩、龙小博给ICU病房里给患者做气管切开手术。华中科技大学 供图

2.jpg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气管切开应急小分队队长陆翔在给新冠肺炎患者做气管切开手术。 华中科技大学 供图

很多时候,小分队队员都像在“摆放天平”,一端是如何使病人获得最好救治,另一端则是如何同时将病人风险降到最低。

“这都是我们医生需要权衡的。”陆翔说,对于气管插过超过两星期的患者,一般需要尽早实施气管切开手术。但做手术就会有创口,什么时间手术最合适,危重症患者能否耐受,都需要再三考量。

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每天队员都将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体会在微信群里讨论。从止血方法、伤口缝合、患者咳嗽次数,到患者适应症、手术方式,逐一认真总结。至今,小分队已为9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其中3人顺利脱离呼吸机。

过去的两个月里,白袍是武汉最让人安心的服饰,身着白袍的医生也承受了最多的压力。小分队20位队员,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31岁,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有人担心感染家人,长期不回家,休息也只在酒店隔离;有人怕家里担心,一直不肯告诉家人自己在一线具体做什么。

他们也一直是武汉最无所畏惧的人。龙小博的爱人也是医生,夫妻俩把孩子送回老家,龙小博主动请缨坚守在一线,到了换班隔离时间也不肯下来。

同济医院两个院区已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314人,2348人康复出院。每次做气切手术,张心浩“心里都希望这是最后一例需要手术的患者”。“大家都要好起来!”他说。

等疫情结束后,很多小分队队员想和家人再登一次黄鹤楼,再仔细看一看“两江分三镇,水岸皆人家”的武汉城。

他们,曾为这座城市“断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晨 通讯员 童萱 王潇潇)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