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融入国家战略 突出区域特色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严纯华 发布时间:2019.11.13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双一流”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牢牢扎根中国大地。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聚焦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践行“四个服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厚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沃土。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四个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为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我国高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根植党情、国情、民情,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基本方向,以特色发展争创一流为基本途径,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使“双一流”建设做到政治方向正确、质量标准合格、建设成效真实、内涵特色突出、有核心竞争力、产出成效显著、发展建设可持续。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塑造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平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首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着眼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站在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办学之要和根本原则。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高校人才培养首要地位,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融入思想政治、课堂课程、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融入高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构建完备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兰州大学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实践中,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穿和落实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等各方面,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完善学校党委、中层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扎实开展“基层党建质量年”活动,实施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学生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拓展计划、教师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攻坚计划。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完善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实施“十大育人”方案,遴选建设34门“课程思政”重点示范课程。大力推进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的“三走进”工作,强化思想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也明确提出,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重要遴选条件。可见,党和国家对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拥有优秀学生、学术精英、高端成果、国际声誉和一流服务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纵观国外一流大学,不论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还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公立大学;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无一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高校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因此,我们推进“双一流”建设,首先是要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

兰州大学一直保持重视本科教育的优良传统,塑造了“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新时代,学校深入贯彻“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工作要求,完善本科专业建设体系,开放教学资源,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制定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程规划纲要及相关配套办法,构建“通识教育 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本硕博贯通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大类本科专业,依托优势学科,打造特色专业;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新工科改造,建设发展新工科专业;重点加强医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建设,精心打造“兰大导读”等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坚持优质科研资源与本科教育相结合,重点研究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实施早入科研、早入团队的“双早计划”。依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深入推进教法、学法、考法改革,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打破学院壁垒,学科群内零门槛转专业,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落实“四个统一”要求和“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突出教育教学业绩,明确教授、副教授等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建立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形成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性激励,鼓励引导广大教师潜心育人。

践行“四个服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就是在自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找准定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在落实好“四个服务”中实现大学价值追求的过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主动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回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准发展方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价值、赢得优势、争创一流。这深刻阐释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践行“四个服务”,确保“双一流”建设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同力同行、同频共振。

兰州大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之处的中国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广大师生形成了一个共识:祖国西部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广阔舞台和战略依托,研究解决西部发展中的国家战略问题、世界科学问题,能够体现中国价值,也具有世界意义。近两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进一步突出西部地域特色,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凝练提出“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组建7个学科群,围绕科教兴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建设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四个一流学科,以及地理学、力学、核科学与技术、民族学、敦煌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其中,化学着力开展精准创制物质、先进材料制造、新药创制等研究,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成果转化。大气科学、地理学积极参与青藏科考、子午工程等重大项目,建立干旱气候和环境演变机理的科学理论与自然灾害预警系统,致力于提升我国应对重大气候和环境问题的能力。生态学围绕生物多样性保育、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开展研究,积极参与三江源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了生态学野外台站,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草学在草地退化治理、草地农业发展方面进行研究突破,率先提出“存粮于草”,推动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转型升级,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咨询。力学围绕风沙环境力学及沙漠化过程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动我国西部风沙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核科学与技术围绕军民融合战略,为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民族学关注西北少数民族及边疆跨国民族发展,敦煌学聚焦敦煌、丝绸之路文明,丰富西部历史文化研究。同时,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组建重大项目科研团队,推动科研创新工作精准化、精细化,通过“大平台、大项目、大交叉、大成果”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让创新与需求无缝对接。先后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祁连山研究院、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县域经济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努力开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环境、民生发展的新境界。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厚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沃土,也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根基,更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在“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高校应当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尤其是在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大学文化创新发展,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个人价值追求、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要引导师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中汲取丰厚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创新大学文化,让广大青年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感染。

建校110年来,兰州大学积淀形成了以“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激励和鼓舞一代代师生不畏艰苦、敢为天下先,把淡薄名利、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做学问先做人”的优良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提升富有个性特征的兰大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年来,学校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积极整合资源,依托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融入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立足校史校情和甘肃省情,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规划,深入挖掘、传承、推广地域特色文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广泛开展文化交流项目,依托校内外、国内外不同文化平台,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间、国际间的传播和认同。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必须要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现实基础和发展路径出发,在认真吸收世界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站稳中国立场、深植中国大地、服务中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扎扎实实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原载2019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