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英雄热土上的教育记忆 | 万里边疆教育行

作者:赵彩侠 发布时间:2019.09.29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中朝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这句话我从前只在教科书、媒体及国家领导人的发言中看到或听到过,但从未亲身感知过。恰逢此次“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的安排,我们终于有机会来到中朝边境——丹东。

丹东因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闻名。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众多英雄的忠魂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那场战争,成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名片。

此次,我们溯着鸭绿江,一路探访这片英雄热土上的教育记忆。

那里的五星红旗格外多

丹东之行的第四天,早上七点钟,我们驱车前往离丹东市区约150公里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学校。那里有我们此行要拍摄的一位扎根在深山30多年的乡村教师。

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我们被眼前所见深深感动。车子离开丹东市区,高楼渐远,平房多了起来。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了一件很神奇的事,目之所及,数不清的五星红旗从房顶上探出脑袋。那一片片夺目的红,让人感动得几乎想要流泪。我们问同行的丹东市教育局的同志,那些挂国旗的都是什么地方,得到的答案更是让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有些是村小,有些是幼儿园,更多的是普通人家。

“他们为什么都挂国旗呢?”我们问了一个很幼稚的问题。“爱国啊。”同行的人回答。

P40.jpg

中国教育报刊社“边疆行”辽宁报道组合影。赵彩侠 供图

是啊,爱国需要什么理由呢?尤其是在边境这样一个地方。

两个国家,在地缘上几乎是“鸡犬之声相闻”,可在其他方面,却又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样的差别所激发的人们的爱国情绪,若不是双脚亲自踏上那片土地,很难切身体会到。那一刻,我们为自己脚下这片安宁、温暖、富庶的土地,备感骄傲。

那里沐浴着英雄之光

鸭绿江、抗美援朝,仅这两个名词,就让一段历史呼之欲出。也正是这两个名词,使丹东这座城市,有了厚重的历史。

我们这次丹东行的其中一站——毛岸英学校,就与这段历史直接相关。

学校是为纪念毛岸英的英雄事迹而建的。学校所在地,就是毛岸英最后在祖国留下足迹的地方。为了纪念那段历史、铭记英雄的事迹,学校还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毛岸英纪念馆。出了校门,隔条马路,便是碧波万顷的鸭绿江,对岸,朝鲜的土地清晰可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毛岸英的名字,甚至整个抗美援朝,或许只是历史书中的一段文字,一个事实。每当提及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有那么一刹

那的触动,热血会有瞬间的沸腾。

但在毛岸英学校,每个学生时刻沐浴在英雄的荣光里,身上带着英雄的印记。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骨髓,不掺任何水分。

那里活跃着一群见证边疆教育巨变的人

为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丹东教育发展的样貌,丹东市教育局专门为我们组织了一批已经退休的当地教育工作者进行座谈。

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丹东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与主力军。泥泞的土操场、破旧的教学场所与设备,是他们那个年代学校的“标配”。可即便是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们还是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把学生教好,把工作做好,做卓越。

今年73岁的王永华,曾是丹东四中的语文老师,当过28年的班主任。提及往夕,她还清晰地记得,最初学校条件差,连操场也没有,每次开运动会,都要把学生集体用卡车拉到另一所学校,开完后再拉回来。

今年79岁的包树青,曾是原丹东市实验小学的校长,她在高中、初中、小学都工作过许多年,也与“危房”相伴过多年。

这些老同志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王永华是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包树青是辽宁省特级教师、全国巾帼标兵。

最让他们感慨的,并不是自己从教岁月的艰苦与辉煌,而是边疆教育的巨变。他们所有人,都亲眼见证了自己曾经所在的学校“旧貌换新颜”,亲眼见证了,丹东在今天更高水平的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与这些神采奕奕、激情不减的老教育人对谈,我们仿佛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时代流变,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一代代不改初心的教育人,努力在前面拼命地打“地基”,才有了新时代边疆教育这座“高楼大厦”。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记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