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爱育爱,为牧区学生成长深情耕耘

——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知钦乡寄宿制小学校长增吉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

勤恳踏实爱岗敬业,孜孜不倦努力钻研,任劳任怨无私无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把爱心洒在学生心田,把团结融在教师队伍建设,把奉献留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她得到了广大教师和班玛县知钦乡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题记

增吉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事业已26个春秋,26年的时间既忙碌又充实,她送走了一届届的毕业生,迎来了一批批的新生。她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她为自己是一名高原偏远牧区的教师而自豪,并愿意为牧区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二十几载的春华秋实,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描绘着无悔的年华,诠释着奉献的精神。

以爱为本,忠诚于牧区教育事业

1993年,增吉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她的家乡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任教,刚开始的两年时间,她遵照组织的安排,被分配到班玛县多贡麻乡寄宿制小学任教,1995年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她一直在知钦乡寄宿制小学任教,教授藏语文。在她工作的26年中,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牧区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用自己的爱不断呵护每一位学生。

增吉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偏远而且极其落后的藏族集聚地区,由于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根本不重视学校教育。在增吉工作的这些年里,她经历了班玛县牧区学校发展的种种尝试和改革,从帐房小学到初级寄宿制学校,再到现在的完全寄宿制小学;从无人来上学,到现在知钦乡寄校中的郎朗读书声;从残垣缺壁、一片狼藉的校园到窗明几净、房屋整洁的寄宿制学校,她走遍了知钦的大小山沟,劝说家长将孩子送往学校或劝说逃学的孩子回到学校,期间不知受了多少的白眼,遭到了多少无理的取闹。

增吉在学校给孩子们洗头、洗衣服,和她们共同睡觉、吃饭。虽然累点、苦点,但为了深爱的牧区教育,她认为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学校已成了她的家,学生成了她的孩子。1997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觉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履行人民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牧区教师的增吉,一直坚持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牧区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爱来支撑,牧区的学生需要用更多的爱来关怀。不论什么时候,她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青海牧区教育事业,我终身无怨无悔”。作为青海牧区教师,她感到无上光荣。

关爱学生,注重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青海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偏远牧区学校教师更难,增吉所任教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藏族牧区家庭,她们长期跟随父母过着游牧生活,孩子们几乎都不大适应学校的生活,加之家长们深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不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乏导致孩子们学习底子薄弱、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但增吉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她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校里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每遇到这样的孩子,增吉就会变成她们最近的亲人,和她们一起玩耍嬉戏,平时就像大姐姐一样为学生擦去眼中的泪水,抚平心中的忧伤。现在增吉又像妈妈一样,尽管不能经常和学生一起蹦蹦跳跳了,但慈母般的温情总让学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课外的游戏中、生活中,增吉和学生相拥在一起,有说有笑,玩的那么自由、畅快、舒心。但在学习上,增吉又是那么的严格,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在她面前总像草原上温顺的绵羊一样,上课期间不敢有半点“不老实”的举动,课外作业也写得工工整整。

大胆创新,努力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牧区教育中的重点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牧区学校中的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数学的同时还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对青海牧区的学生来说既是一个负担又是一个机会。

自2002年担任知钦乡寄宿制小学校长以来,为提高学生的汉语文水平,增吉和同事认真研讨、积极创新,先后将汉语听说教程、民族文化教程等一一开发出来,并开展教师双语教学研讨会、民汉语文教学研讨会等,在学生中开展民汉诗歌朗诵比赛、民汉双语互译赛、民族文化简介等活动,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学生的成绩较之以往已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为提高。

在课程安排中,增吉打破以往的课程安排模式,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模式,通过开阔学生的视野来让他们学习。她加大了对藏语和汉语的课程量,并在下午的课程中安排了儿童故事、格言、青海读本、历史名人、品德与社会、民歌、儿歌等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水平,而且还使得他们的品德与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

在没有与汉语课本相对应的任何辅助教程之下,双语老师只是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课本内容授课,教学生读拼音、写汉字,进步比较慢,于是增吉从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角度出发,从听、说、读、写全面入手,利用学校配置的电视、电脑、班班通等先进设备播放能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节目,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教学并进,立志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要想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但自己要得到一桶水,并且保证那一桶水永远清澈又是多么艰难。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论,其中就指出,教师更需要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于是, 2000年至2002年,增吉在青海师范大学进修深造,习惯了站在讲台上的她,又回到讲台下面继续学习。常言道,教书匠和老师的区别是后者富有创新而前者几乎没有,她不甘心做一个教书匠也不愿意做个教书匠,要努力去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

2000年以来,增吉开始关注像班玛县这样的青海偏远牧区的学校教育问题,先后在多种期刊上发表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开放题》《略论学校物质环境的美育功能》等。这些作为她在以后不断钻研青海牧区教育的基础,激励她不断向研究型教育者发展。

在增吉的理论成果的背后,也有她创新的思想。目前,牧区教育还停留在“以教为主”的基础上,平常还是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满堂灌”,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单纯的接受,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新奇的想法。针对这些问题,增吉也在努力思考、创新,营造一种“以学为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思考,增吉在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创新型和研究型的教师。

矢志不渝,成就与进步同行

付出终有回报,洒出的血汗终会浇灌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朵。自2005年到2012年以来,每年增吉被班玛县委、县政府评为年度“优秀教师”,2011年,她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同时被果洛州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班玛县教育局评为“教学能手”。2009年,她被教育部评为2008年至200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2013年,她又被评为“全国妇联代表”。2016年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3月获得县级“优秀校长”称号……收获这些荣誉和称号确实令增吉兴奋和骄傲,但她认为,这更是一种激励和一股催人奋发的前进动力,说明她在牧区教育的探索中多少有了进步。当然,她并不满足于这些进步,不仅要让自己进步,她还要努力让她的学生出类拔萃。青海牧区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增吉将继续前进、终生不渝。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