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连中国:阅读是与作家作品的一次生命相遇

作者:郜云雁 发布时间:2019.06.28
中国教育新闻网

知名语文教师连中国主编的新作——《如何有章法地读透名著》,近日正式出版发行。日前,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在京召开座谈会,围绕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及师生共读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和交流。

有20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连中国,对于学生在阅读中“怎么读、读什么、读出什么”有着系统的思考和实践。他在座谈会上分享了“推动整本书阅读应该把握的三个维度与六个问题”主题发言。

正确看待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

连中国说,当前语文教学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名著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既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也是难点,“教师在关注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容易与单篇阅读作对比,并强调它与单篇阅读的不同,也往往容易过分拔高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功能”。

“整本书阅读确实与单篇阅读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整本书阅读有某种特别的‘进步’或是‘超越’”。连中国相信,从阅读的角度而言,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都是很重要的阅读方式,各有裨益、不可相互取代,“教师不要因为整本书阅读成为热点而忽视单篇阅读的教学,更何况从某种角度说,整本书阅读也是由一个个单篇阅读而组成的”。

整本书阅读需要第三方的介入吗?连中国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深度阅读,不同于碎片化阅读或消遣式阅读,它是有难度的阅读,因此需要有引导,也需要有辅助性的工具,“名著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但并不是说要放任学生随意乱读,而是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将阅读能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优质阅读是一种对作家作品的“逼近”

连中国觉得,经典名著就如同一片广袤的森林,“而教师就像是芬芳幽邃的小径,架起了学生与经典作品之间的沟通桥梁”。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带领学生找到打开全书核心价值与灵魂的“法门”。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经典作品,教师首先需要把握怎么读、读什么、读出什么。“整本书阅读之所以难,就是因为阅读过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阅读个性,同时因为整本书阅读的容量大、篇幅长、时间久,不少学生读了前面、忘记后面;还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发现价值与趣味,阅读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完成’”。连中国建议,教师这时应在学生自我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关键性的师生对话,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前后勾联和指导。

“读出什么”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阅读的本质不是一场重复性的“记忆”,“阅读,是作品、作家与读者的一次生命相遇。读书,如若不能形成与自我的关联,即便是再伟大的作品,也都有可能在我们手中沦为一种泛泛的消遣。而文字走到最后,一定会有作家这个‘人’从字里行间走出来。”

连中国说,优质的阅读是一种对作品和作者的“逼近”,在这种不断的逼近中,才能读出作家的生命特质与生命起伏,也才能读出作品的“惊心动魄”。

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连中国认为,在名著阅读中除了要关注“怎么读、读什么、读出什么”三个核心维度外,还需要关注六个问题,即读书兴味、读书方法、反复关联、逼近作品、宏微关照和资源整合。他特别强调,读书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甚至觉得,一个人读书哪怕仅有兴味,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情。”连中国说,帮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是教师的首要工作,“读书的兴味,当然可以在学生的自我阅读中诞生,但是开展一些师生阅读对话,感受原本一个个普通无奇的文字一旦融入心之大海、步入思之高峰后的雄奇斑斓,一定会对学生阅读的兴味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

微信图片_20190628114711.jpg

《如何有章法地读透名著》(全三册)

连中国 主编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