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引导学生在深入讨论和思考中得出结论

——关于改进小学思政课的一点体会
作者:王良 发布时间:2019.04.18
《人民教育》杂志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既然已经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那就更应在新时代里敢于作出一份新成就。

3月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我有幸作为小学代表参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在会上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又生动新颖,直击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基础教育德育课的教师而言,无疑是迎来了一个最美丽的春天。我愿将自己近20年来小学思政课暨德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同人带去些许启发。

乐为在昨天

我到小学教的第一节课就是德育课,最早的版本称作《社会》,当时还只是一门不起眼的科任课,是地方教材中的一门,基本上算是靠边站的边缘课程,并没有多少人重视它。但认真思考下来,这门课又是那么的重要。这对于思政教师来说,需要有教好这门课的决心和定力,还需要有永不言弃的努力。

刚开始的摸索是最难忘的。2001年,学校举办“家长公开课”,我选择了《宝岛台湾》一课。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就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血缘关系进行讲解并介绍台湾的物产风貌。这篇课文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涉及地理、历史、政治、语文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集中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当时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学校不能上网,图书室也没有可用的资料,教材内容又很简单。怎样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感受到台湾的地形地貌,又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对初上讲台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我骑自行车到西安南郊一所大学门外的网吧上网查资料。两个星期里,对于台湾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我做了翔实的查找、记录,回到学校后又制作脚本,联系电教老师制作关于台湾海峡的FLASH动画。为了增加课堂的参与度,我还动员班上绘画能力好的孩子画了一幅非常漂亮的台湾地图。同时,我动手制作了别致的物产图标卡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现台湾物产的分布……

那是我从教生涯中的第一节德育公开课,家长、学生、教师都收获颇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让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我想,坚定理想信念的主体不仅是学生,教师更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初衷,愿意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且抱有极大热情去做一件事情。

敢为在今天

小学德育课尤其是涉及国情、历史、文化教育内容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在落实“是什么”“为什么”“将怎样”。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课程标准只给出了基本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如果教师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历的体验,充分利用歌曲、图片和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去渲染,让孩子更加充满情感地投入到这节课,情绪体验效果也会被无限放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解课程内容,更易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消化。

比如,在讲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告别小学时代》一课时,我在开课导入设计中加入了自编的翻唱歌曲《时间都去哪了》:

走进校园想起他,教室里的老师呀,童年生活多难忘,揉进了您的白发。

记忆中的红领巾,飘扬在我的心里,多年呵护总难忘,最爱的是你兴华。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快乐就散了,匆匆小学就结束,满脑子都是同学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听您教诲就走了,上学放学写作业,转眼就只剩下老师一个人了。

歌曲的使用,配合教师课前搜集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迅速拉近了现实和过往的距离,促进了学生情感的迸发。情感的释放有起伏、有层次,游戏的出现也对情感的过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课堂环节具有情境美,教师注入了自己的感情,让学生从正面谈过去,留下了对老师、对母校的感情。感应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觉得今天不留遗憾,毕业后也恋恋不舍,培养了学生对时光的积极情感。同时整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多个方面、多重内容上,让学生有的说、能够说、愿意说,体现出课堂的参与美以及跳跃美。

不论是低年级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年级对社会生活的初步了解,还是高年级对国际视野的拓展,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全面关注学生,要在情感目标的达成当中投入自己的极大分量。只有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真情实感地呈现,才会对学生的成长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既然已经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那就更应在新时代里敢于作出一份新成就。

有为在明天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更加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正在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学生“拔节孕穗期”种下理想信念的种子,如何把小学德育课做得更好更能浸润?我想,就是要在“八个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创新方式、拓展渠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深入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周末巧安排》一课时,我在课前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度过一个周末,然后再通过家长发来的孩子周末生活照片、视频,让孩子们互相了解其他同学如何过周末,家长、孩子在互动活动中感受到了亲子快乐。很多家长表示,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课程,既让孩子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也让一家人享受到了久违的亲情温暖。布置课后延伸作业时,我又安排学生重新设计一份更科学的周末安排表。让二年级学生自己动手做计划、搞设计,从课堂对接到生活,还能让学校与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乐做、乐学。这对小学生来说,意义是非常大的。

“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是起点。”我想,接下来的德育课程中,我们应该不断丰富充实教学方式、教育形式,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新载体让学生在学校小课堂中看到未来大世界。同时,大中小思政教师也应该坐在一起多进行一些具有衔接意义的互动交流,既满足教师在本阶段思政教育的发言权,又应该让教师拥有对后续发展空间的知情权。如同盖一座楼房,虽然砌墙的不管内装修的,但地都砌不平整,怎么做下一步的装修?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绘就了未来思政课教育发展的蓝图,我们更应该勇立潮头敢为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把基本原理变为生动道理,解开学生的思想困惑。我们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内心的诉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学生相互温暖,相互点亮彼此心灵。(作者:王良,单位:陕西省西安兴华小学)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