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地区作为华南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北伐战争纪念馆、梅州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叶剑英纪念园等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其红色基因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团结奋斗、敢为人先”精神内核,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的在地性资源。
在此背景下,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红色基因作为精神纽带,为当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构建了“课程协同—师资协同—活动协同”三维协同机制,旨在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壁垒,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效能、有效融入大中小学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课程协同:构建梯度化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系统化整合。学院用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程体系,以“认知—情感—实践”三阶发展规律为逻辑主线,设计跨学段衔接课程图谱,实现课程内容系统整合,即小学阶段聚焦“红色感知”、中学阶段侧重“精神体会”、大学阶段着力“实践转化”。
在课程管理上,学院通过组织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常态化集体备课,明确各学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打破同一学段不同思政课程间的壁垒,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学生在大学思政课堂的获得感。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学院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将地方文化、红色精神等融入课程,开发了“粤北华南教育历史专题”和“粤北红色文化专题”两门特色线上和线下红色校本课程。以生动鲜活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课程协同的关键在于建立“内容查重—梯度审核”机制。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中小学教研人员组建红色课程研发团队,确保小学讲“故事”、中学讲“道理”、大学讲“应用”的螺旋上升逻辑,依托“红色基因梯度转化”理念,揭示粤北红色文化资源从历史事实到精神内核再到实践行动的转化机理,丰富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内涵。
师资协同:打造跨学段教研共同体
形成一体化师资培养机制,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能力提升”为切入点,突破校际壁垒与学段隔阂,构建了“三位一体”师资共育模式。作为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的牵头高校,学院与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教育局携手成立了韶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研究中心,依托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一体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同时,学院与韶关市教育局共同印发了《韶关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了一体化建设目标和路径,打造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专业研修共同体。
此外,学院还通过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专题研讨班,采用“理论研习+实地研学+教学实践”三段式培养模式,邀请省委党校专家解读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组织教师重走红军长征粤北段路线,开展“同一红色主题不同学段教学”同课异构活动。
构建校际帮扶机制。学院推行“高校教师联系中学、中学教师联系小学”的结对模式,形成“教研—实践—反馈”的闭环。学院先后举办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粤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以及南雄市、新丰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班等活动,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跟岗实践、问题研讨、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使思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

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专题讲座

“双百行动”——南雄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班
活动协同:设计进阶式红色实践活动链
常态化学术研讨机制创新。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赋能载体,韶关学院立足粤北红色资源禀赋,构建常态化、分层级、实效化的学术研讨机制,通过定期举办跨学段、跨区域的思政课一体化专题会议,破解学段壁垒、内容割裂、方法脱节等行业痛点,推动以粤北“红”为底色的思政教育从碎片化探索走向系统化建构。研讨机制以“理论创新+实践落地”为双轮驱动,形成“议题聚焦—经验互鉴—成果转化”的闭环体系。
学院定期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术会议,先后主办了韶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和粤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等活动,共同探讨以粤北“红”为底色的思政教育新领域。系列学术研讨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不仅为粤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凝聚了思想共识、明确了实践方向,更构建了校际联动、学段贯通、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格局,推动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从单点发力转向整体联动,从经验型教学迈向科学化育人,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兼具区域特色与推广价值的实践样本。

常态化组织开展粤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
打造红色研学实践育人工程。学院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体验—探究—创造”的活动序列。小学阶段以沉浸式体验为主,开展“小红军一日营”活动;中学阶段侧重主题性探究,开展“红色基因寻踪”课题研究;大学阶段突出创新性实践,实施“红色基因赋能乡村”项目。学院开展“重走长征路”“缅怀华南先师”等系列红色研学活动,持续推进“山里红”支教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编辑《行走的课堂》实践教学论文集10余部,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实践内涵,充分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活动通过“项目衔接卡”实现协同和学段贯通,学生在小学参与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作为中学课题研究的起点,中学的探究成果可延伸为大学实践项目,形成“实践—反思—提升”的螺旋上升式成长链。
未来,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要求为指引,持续深化“三维协同”一体化衔接的校本化机制,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育人的精准化、系统化、特色化建设,将粤北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方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