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的西湖咖啡馆地址细节逼真,现实中却不存在;声称‘慢跑后吃袜子更有营养’,逻辑荒谬却一本正经——这些不是笑话,是当前教学中AI应用的真实陷阱。”近日,在学科网《老师请开讲》“学AI用AI”系列讲座第16期公益直播现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省级应用指导专家、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赵建初抛出的反常识案例,瞬间点燃教师的讨论热情。
本场讲座以“人工智能在教研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为主题,以“误区警示—方法赋能—伦理锚定”为视角,为一线教师送上一堂兼具思辨深度与实操价值的AI必修课。
“逃避或恐惧AI绝非良策,但盲目迷信更会误入歧途。”赵建初指出当前AI教学中的典型谬误,他用案例生动阐释AI技术局限:某语文教师用AI核验文学常识,得到“鲁迅与周树人是不同作家”的错误结论。他表示,这就是“垃圾进、垃圾出”的必然结果。
赵建初展示AI教学案例
讲座中,赵建初提出以“立角色、述问题、定目标、补要求”为核心框架的Prompt四要素优化模板。针对技术门槛问题,赵建初向教师传授了“1+9法则”。“生成只占1分,优化要花9分功夫,结合学科知识库的检索增强技术,能大幅降低AI幻觉概率。”他现场演示用RAG制作AI教学工具的全过程,操作步骤清晰,让零技术基础的教师也能快速上手。
赵建初表示,教师的核心使命是引导思考,这是AI难以替代的。在“AI+教学”的新浪潮中,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为“教学设计者与思维引导者”,负责提出问题、引导比对、把控伦理;AI则定位为“智能学伴”,承担数据处理、素材生成等机械任务;学生则聚焦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鼠标取代粉笔是进化,AI超越鼠标是革命,但所有技术革新都要回归‘以心传心’的教育本质。”讲座最后,赵建初总结道。
本场讲座以理性思辨锚定方向,用实操方法搭建桥梁,体现了技术赋能教育本真的核心目标。讲座实时在线峰值超6000人、留言3200余条,收获了众多教师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