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韶关学院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锻造卓越化工人才

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 加速“粤北范式”在更广区域复制推广
作者:丘秀珍 郭会时 张圣领 焦琳娟 发布时间:2025.09.23
中国教育新闻网

面向粤北地区产业升级对懂技术、会创新、能落地人才的求,多年来广东韶关学院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核心使命,历经十余载的精心耕耘,构建了“四维筑基·双轨支撑·三元协同”的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地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粤北范式”。

锚定“四维筑基” 创新重构课程体系

针对韶关地区化工产业绿色转型提速与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的核心矛盾,学院以OBE理念为指引,构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创新实践—综合素质”四维联动的课程新体系,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夯实基础理论教学,构建“三链协同”衔接产业体系。以韶关地区化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理论课程重知识、轻应用局限,将粤北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需求转化为基础理论课教学案例,构建“基础理论—行业案例—前沿技术”三链条课程体系,实现理论知识与产业应用的深度映射,让学生掌握能直接对接区域产业的基础理论。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创新思维获高校认可,2024年化学专业考研录取率突破40%,连续多年获学校考研工作突出贡献奖。

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建立“三阶递进”对标岗位体系。以“实验安全+环保责任+工匠精神”为核心,构建“基础实验—专业实训—岗位模拟”三阶递进式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基础实验阶段依托校内实验教学平台,严格参照韶关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开展操作训练;专业实训阶段联合南雄、翁源等地化工企业,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开展专项实训;岗位模拟阶段安排学生进入韶关企业顶岗实习,参与生产流程管控、质量检测等实际工作,确保学生专业技能与韶关化工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许多毕业生入职韶关本地企业,凭借“理论+实践”双优势快速适应岗位,成为韶关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骨干力量。

深化创新实践教学,打造“三环联动”项目驱动体系。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以韶关化工产业技术痛点为切入点,构建“企业需求导向—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创新实践链条,组织学生围绕企业实际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大创项目,依托项目开展科研创新,形成“实践—创新—应用”闭环,破解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薄弱、创新资源分散的实践难题。近五年学生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获发明专利12项,300学生学科竞赛奖项

教授引航指导学生参与项目攻关

优化综合素质培育,构建“三育融合”多维融合体系。融合韶关红色文化与化工产业特色,构建“思政引领+学科交叉+人文浸润+社会服务”综合素质培育体系:思政引领层面,将韶关化工企业绿色转型历程、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开设“红色化工”专题讲座;学科交叉层面,开设“化工+材料”“材料+环保”跨学科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跨领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社会服务层面,组织学生参与“双百行动”、科普义教下乡等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实现综合素质培育与区域文化深度融合。聚焦“双百行动”与乡村振兴,学院累计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帮扶、科普义教下乡活动200人次,助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与企业技术提升。

依托“双轨支撑” 搭建健全育人体系

针对化学化工类专业理论教学碎片化、实践教学薄弱化等问题,学院以理论系统化、实践平台化为目标,构建“四梁八柱”育人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立体支撑。

筑牢“四梁”根基,强化理论教学系统化支撑。以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资源精品化、考评方式多元化为四大梁柱,学院夯实双轨教学基础:课程体系按照“通识+专业+实践+拓展”模块化重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式、问题导向式等多元方式,教学资源方面打造精品化教材体系、数智化资源平台、平台化实践教学,破解地方院校化工类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教师编写《仪器分析》等教材5部;建成6门省级一流课程,其中“教师综合技能训练”在全国平台选课超8000人次,浏览量达553万。

夯实“八柱”支撑,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化赋能。以搭建实践平台矩阵、健全实践育人机制为核心构建“八柱”,强化双轨教学实践落地。在实践平台矩阵方面,形成“实验教学平台—技能竞赛平台—校企联合实验室—师生共创工作坊”联动体系,为学生提供从基础训练到产业实战的全链条实践载体;在实践育人机制方面,建立“三全育人机制—实验助理岗位机制—科普服务机制—学科融合项目机制”,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实现双轨教学与韶关产业实践深度融合。此外,学院与韶关本地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形成“校内实训+企业实践”一体化培养格局。

聚焦“三元协同” 完善机制破解协同育人难题

针对党建与思政脱节、学科与专业割裂、科创与产教分离三大痛点,学院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党建+思政”“学科+专业”“科创+产教”三元协同体系,形成全域育人新格局。

推进“党建+思政”协同,构建红色引擎驱动育人新格局。以韶关红色资源为依托,构建“支部搭台、书记领学、党员示范”的“党建+思政”协同机制,实现党建与思政、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党支部牵头对接韶关红色教育基地,组织“红色化工研学”活动;党员教师带头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挖掘韶关化工企业绿色发展、技术攻关中的思政元素。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团队;牵头举办全省化学化工类课程思政研讨会,成为省内党建工作标杆。

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思政教学专题研讨

深化“学科+专业”协同,打造交叉融合赋能育人新路径。围绕韶关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协同联动:学科方向聚焦粤北精细化工、绿色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与韶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专业建设依托学科优势,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行业发展前沿课程;依托“学院统筹—教授引航—学子探新”联动机制,夯实学生专业素养基座,拓展跨学科思维边界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8项,发表SCI论文197篇,为成果迭代与区域产业服务提供支撑;与韶关南雄、乳源、翁源等开发区企业开展“企业出题—师生解题”项目43项,完成技术成果转化12项,解决企业绿色合成、废水处理等技术难题,横向课题经费近1000万。

环境功能材料师生共创工作坊开展师生共创共研

推动“科创+产教”协同,形成实战检验反哺育人新生态。以校企联动、导师赋能、学生创新为核心,打造“科创+产教”协同机制,企业提供科研课题、实践岗位,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推动教师科研成果、学生创新项目与企业需求匹配,形成科研促教学、产教助创新的良性循环。成果不仅在广东、湖南、江西3省多所高校落地,更成为韶关乃至粤北产教融合样板,为区域内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粤北范式”

未来,韶关学院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将持续优化育人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数字化、绿色化教学资源建设,拓展跨学科协同与产教融合深度,助力粤北化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加速粤北范式在更广区域复制推广,为全国应用型地方高校提供可借鉴、可落地的韶关经验,赋能新工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