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代际学习:让教育更美好 让生活更幸福

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2025年第二届会员会议召开

作者:钱伟伟 许健 发布时间:2025.07.16
中国教育新闻网

71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和安徽合肥市庐阳区教育体育局联合主办,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承办的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2025年第二届会员会议,在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举行。

会议现场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苏开放大学、浙江开放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合肥市庐阳区关工委、教育体育局、老年大学、大杨镇镇政府等单位代表,以及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会员、一线教育工作者等,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围绕“代际学习,让教育更美好”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除了沉浸式展示、案例分享与学术沙龙相关研讨,与会代表进一步聚焦“代际学习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的创新突破”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交流。

代际学习推动文化传承延续

代际学习在文化传承中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与鲜活的实践。在本次会议的沉浸式展示中,祖孙共学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尤为亮眼。糖画制作中,老人手把手传授熬糖火候与图案勾勒技巧,孩童则用数字绘画记录传统纹样;漆扇制作现场,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祖辈讲解天然漆料的配比古法,青少年则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扇面图案……浙江武义“银芽联盟”进一步深化银发导师团机制,通过“婺剧身段共练”“茶艺工序互研”等课程,让传统艺术在代际互动中既保留本真又焕发新彩。与会代表表示,代际学习正从文化传递向文化共创升级,使非遗与传统智慧在互学共研中实现生动延续。

代际学习推动科技与生活教育跨界融合

呼应科技发展与生活需求,代际学习在跨界融合中开辟新路径。在科技创新代际学习展示中,木杆秤制作课程,老工匠传授杠杆原理与校准技艺,学生则引入电子秤精准度对比实验;无人机现场课上,青少年教老人操作航拍技术,老人则结合农耕经验指导航线规划以适应地形。佛山“祖孙盅”双城“碳索”项目,将环保酵素制作与现代垃圾分类教学结合,老年人分享厨余堆肥传统方法,青少年则演示智能分类设备使用,实现老经验与新科技的互补。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帮助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让学习成为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

代际学习推动校家社协同深入拓展

以场景创新激活协同潜力,代际学习在校家社协同中构建更紧密的网络。上海亭林小学书香共品项目通过家庭书房开放日、时光书信等活动,将家庭场景转化为跨代共读的学习场;常州社区治理实践中,祖孙志愿岗、代际议事会等让不同年龄层共同参与社区规划,使社区成为代际互学的实践课堂。

本次会议承办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通过校家社企联动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学校联合大杨镇镇政府提供场地支持,老年大学派出非遗导师,社区提供活动保障,形成“展示—体验—共创”的完整闭环。这种多元协同模式进一步打破了教育场景的边界,让校家社协同从理念走向常态化实践

专家开展微学术沙龙

探讨代际学习的价值深化与未来方向

微学术沙龙中,专家学者的点评为代际学习发展提供新思路。江苏开放大学教授崔新有,代际学习在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营造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的氛围表示了充分肯定浙江开放大学教授张吉先,点评了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小学的成果,并围绕什么样的模式和课程适合代际学习提出,一是要用互学和共学的思路去探索;二是要用人工智能、数字化提升代际互学的体验感;三是要立足社区,面向家庭,服务家长,让社会更有活力,让社区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晨熹认为,代际学习很好地结合了老少两代人的学习资源,结合后的效应远远超过二者本身。黄晨熹重点点评了佛山“祖孙盅”双城“碳索”项目,认为该项目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格局中落脚于日常生活,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促进祖孙一起解决问题,对社会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忠明重点点评了浙江金华武义县开展的银芽联盟案例。指出,银芽”二字的隐喻让人印象深刻,案例中的“红船”“五老”内容很好地嫁接了学习资源代际学习还可以联合医院、博物馆等,去做更好的资源嫁接。

学校和社区高度融合很重要,代际学习不仅是契机,更重要是提供了宝贵的平台,让学校也成为社会治理的枢纽和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骥重点点评了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的案例,认为目前代际学习关注如何将活动转变成教材,让活动的目标更明确,让活动因儿童的兴趣而起,走向儿童能力的成长,最终走向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轮值主席校交接仪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认为,就学习者而言,代际学习更有趣、更温馨;就教育机构而言,代际学习更时尚、更高效;就教育改革而言,代际学习更可及、更综合。他指出,目前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的实践创新,正从点上突破迈向面上拓展,理论建设正在实现新的突破,在价值、内涵、路径等方面积累新成果,国际对话与合作打开了新局面。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中国自主实践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断推进跨国跨界跨学科研究。钱伟伟/文 健/图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