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将“大思政课”建设与职业教育特色深度融合?如何让思政教育既“有料”又“有情”,既“入脑”又“入心”?陕西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西铁职院”)以“手语+思政”为突破口,构建起“三课堂联动、三讲育四心”育人模式,为职业教育领域思政创新提供了生动样本。
创新路径:手语架桥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西铁职院立足职业院校特点,以红色文化为根基,将手语这一特殊语言转化为思政教育载体,构建手语教师、辅导员、青年学生共同参与的“三讲”育人体系,实现第一课堂理论传授、第二课堂实践深化、第三课堂社会服务的有机联动。
学院组建师生混编的“手语思政”团队,开发出8大板块、36个课题的课程体系。从“手语讲党史”回溯百年征程,到“手语讲大国工匠”诠释职业精神;从“手语讲中国高铁”展现时代成就,到“手语讲职教出海”描摹开放格局,课程既紧扣国家战略又贴近学生生活。师生将理论转化为200余个手语微课、舞蹈和情景剧,在陕西省文明办主办的活动中,青年学子用手语演绎《灯火里的中国》,使理论宣讲既有“党旗红”的底色,又具“青春范”的活力。
手语舞蹈《最美铁路人》
技术赋能:云端矩阵让育人实效“强起来”
面对数字化浪潮,西铁职院构建全媒体传播生态。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打造“手语思政”账号矩阵,发布作品点击量超200万人次;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建立“云端宣讲”机制。通过开展理论研究、专题讲座、主题文化交流等活动形式,打造了基于网络、文化、管理三位一体的网络思政工作格局。
在内容设计上,学院注重将大数据思维融入网络思政,分析学生关注的就业、技能提升等热点,创作《手语青年说》系列短视频。网络教育名师以手语讲述校园技术达人、志愿服务之星的故事,用“00后”语言回应青年困惑。
实践育人:扎根行业让职教担当“实起来”
5年来,“手语思政”成果丰硕:累计开展企业志愿服务31次、社会公益50余场,培育出1468名手语宣讲员。手语课程更突破校园边界,为保障第十四届全运会和残奥会,团队培训交通行业人员1000余人次。项目组还积极投身社区服务,与急救、应急课程组成特色课程团队,辐射智慧助老社区教育,并与西安市教育电视台策划录播手语思政研学及手语社会公益类节目,惠及全国2760万听障群体,彰显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使命担当。
学子们在工作岗位上为特殊重点旅客出行保驾护航
机制突破:协同融合让育人生态“新起来”
西铁职院的创新不仅在于形式突破,更在于机制重构。学院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为西安铁路局、西安地铁培训服务手语达82学时,培养师资及客运骨干1000余人,与西安慈善组织合作开展残健融合活动30余场;在高等教育出版社MOOC学院开放《公共服务手语》课程,7轮开课吸引331所兄弟院校参与;2023年《手语讲思政》项目获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16项省级以上荣誉,项目成果入选教育部党建示范项目优秀成果;形成的“课程开发—实践育人—社会服务”闭环模式,为职业院校思政改革提供可复制经验。
手语思政进社区
启示与展望:让融合育人成为职教新范式
以文化载体创新激活思政感染力。手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情感纽带和文化桥梁,其视觉化、场景化特质天然契合青年认知规律。以数字技术重塑思政教育生态。全媒体传播、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精准滴灌”。将行业需求融入思政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同频共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当前,教育部等十部门正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西铁职院将继续深化“手语思政”内涵,用手语这门“无声的语言”,谱写一曲有声有色的育人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