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科网联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内蒙古包头市教育局、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等20家教育单位,共同调研并发布了《2025年教师人群应用人工智能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调研报告基于53272份有效问卷以及超过6000万用户数据的交叉分析,深度剖析了一线教师在AI应用中的现状、需求与挑战,并阐释了AI技术对教育场景的深度重构与教师群体的真实应用图景。
报告指出,DeepSeek-R1模型的技术突破推动AI教育进入全链条赋能阶段。目前AI已渗透备课、授课、学练等六大教育核心场景,帮助构建“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新范式。
数据显示,有75%的教师使用过AI工具,但高频使用率仅为20.3%,备课场景成为主战场,出题组卷、课件制作、资料搜索需求占比均超过37%。
报告显示,10年以上教龄教师在AI应用中占比55%,七年级至高三年级教师超过六成,主科教师更积极拥抱技术。然而,初高中未使用率达70%,物理、化学学科教师未使用率超过80%。“公式识别弱、知识点错误频发”成为理科教师弃用AI主因,折射出工具与教学场景的适配断层。
有71.4%的教师困于“说不清需求”,69.3%的教师需要“人工修正AI生成内容”,68.1%的教师“缺乏有效教程”。面对工具与场景脱节,95%的教师呼吁教育垂类AI产品,期待轻量化插件与专业化内容生成。
调研报告也预示了三个AI应用的演进方向。一是在工具层 ,从“功能堆砌”转向“教学逻辑嵌入”,要开发符合学科认知规律的专用AI;二是在制度层 ,要建立“教师—AI”协同备课标准,界定人机责任边界;三是在文化层,要重塑“教师—AI—学生”三角关系,让技术服务于教育中“人的觉醒”。
当AI能快速生成教案、批改作业,教师的核心价值将更聚焦于“不可替代的人性化能力”,如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利用AI实现个性化教学,不变的则是对教育初心和本质的坚守。
学科网负责人强调:“这场技术革命正在催生新的教育文明形态——人类教师以AI为翼,在智能时代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同时传递和守护教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