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重庆科技大学地质学专业的师生搬入了一座现代化的地质实习基地——这座由闲置办公楼改造而成的新基地,位于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的大巴山,总投资超过百万元,配备了标准化宿舍、食堂、教室及安监系统等。从“借宿农家”到“安居新楼”,从“水泥黑板”到“智慧教室”,这一系列蜕变背后,是学校深入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创新实践,更是校地协同、破解难题,服务乡村振兴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缩影。
16年坚守:地质人的初心与困局
2009年,重庆科技大学将地质课堂搬进大巴山腹地。彼时,受限于山区条件,师生长期租住在当地农家,住宿拥挤、设施简陋。
“以农家车库水泥墙当黑板讲课,学生就地打通铺,挤在饭桌上作图、写报告,停水断电是常态。”退休教师王茂成回忆道,“地质人不怕吃苦,但担心简陋的环境会消磨学生对祖国油气勘探、地质事业的热情。”王茂成坦言。
16年来,师生用脚步和地质锤丈量山川,培养出千余名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油气勘探、地质找矿人才。这份坚守,为推动后续校地的深度合作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从“借宿农家”到“安居新楼”:一场等待16年的地质梦
破茧重生:校地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
转机始于2023年。这一年,重庆科技大学作为重庆市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构建起全链式“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提出“将育人阵地前移到实践一线”。
同年8月,校方首次与城口县沿河乡政府对接,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的育人探索,校地双方签订了《共建大巴山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协议》。“这不仅是教学基地,更是乡村振兴的智力引擎。”沿河乡负责人表示。
政府腾退闲置办公楼,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改造,学校组织团队全程参与设计,将专业需求融入规划。历时一年时间建设,基地面貌焕然一新。政府多方筹资,累计投入超过百万元,建成16间标准化宿舍(有独立卫浴、Wi-Fi全覆盖),配备学生食堂1个,智慧教室1间,共享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1个,完成消防通道、电气线路、监控设备等安全设施全面升级。
从“水泥黑板”到“智慧教室”:一堂跨越16年的地质课
实践育人:大山课堂里的成长密码
新基地的启用,是校地双向赋能的成果,更是育人模式的迭代创新。
一是全员联动,学校邀请乡干部担任实践导师,给学生讲述渝东北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当地农户则参与后勤保障,传授山区生存技能,构建起“教师+政府+群众”的育人共同体。
二是全程浸润,将课程思政嵌入野外地质实习全流程。城口县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基因深植血脉。教师将红色研学内容融入地质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走访红军战斗遗址,让学生在地质锤与罗盘的交响中感悟地质报国的时代精神。
三是全方位赋能,师生团队通过调研大巴山地质遗迹、矿产能源资源,为当地地质灾害预警、矿产资源规划等提供科学建议;在沿河小学开设“石话石说”科普讲堂,在小学生心中播下科学报国的种子;参加沿河生态菜园建设,在躬身劳作中厚植乡土情怀、体验劳动之美。
“白天用地质锤叩问大地,夜晚在星空下聆听乡村振兴讲座,我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学生孔令卓在实习日记中写道。
从“红心铸魂”到“童心启梦”:实践育人的双向奔赴
展望未来:育人高地赋能区域发展
据悉,未来校地双方将以新基地为枢纽,深化多维协同,持续释放实践平台辐射效能。
一是深挖红色富矿,厚植育人底蕴。重庆科技大学将进一步深挖当地红色资源,点亮“红色引擎”,开发“数字红色地图”,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
二是开发数字资源,激活双向服务。学校将组建专家团队,为当地地质公园建设、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技术支撑;发挥“数字露头”技术优势,构建大巴山三维地质数据库,推动优质地质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将基地打造为数字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三是开放协同联动,助推区域发展。校方将邀请石油地矿企业赴基地考察,促成产学研项目落地;助推沿河乡打造“全国地质文化村”品牌,提升区域影响力;承办全国地学实践教学研讨会、发起跨校联合实习计划,吸引更多高校走进大巴山,共享优质资源的同时,带动当地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作者:李小刚、徐正建、张雷,重庆科技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