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加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校作用发挥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所老牌师范院校,包头师范学院立足78载师范教育的丰厚办学积淀,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首责”意识和高等教育“龙头”意识,坚守底色、深化改革、错位突破,走出了一条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包头师范学院青山校区全景图
深刻洞察时代要求 精心绘制发展蓝图
方向决定道路,目标决定行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明确了学校建设“扎根包头、服务北疆、辐射全国,教师教育底色鲜明、应用型特色凸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知名、区域一流高水平师范院校”的奋斗目标,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强化发展龙头意识 错位布局学科建设
明确发展引领龙头。学校强化学科龙头意识,坚决把工作理念由“办好专业”向“建强学科”转变,引导干部教师紧紧牵住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科教产教职普交融的更高维度上思考问题、深化改革、推动工作,以学科建设牵引学校教育迭代升级。
错位发展特色学科。学校自觉聚焦包头市“两都”“三个高地”“3+5+N”重点产业集群建设,落实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图强”原则,明确重点建设“教师教育”“北疆文化”“生态环境”“稀土化工”和“艺术体育”等几类学科。教师教育学科注重在学前和小学教育方向发力创优,主要面向自治区西部五盟市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北疆文化学科在阴山文化、北疆多语言文化交融研究方向积淀深厚,对系列主题剪纸作品的制作推广有一定影响;生态环境学科重点聚焦黄河“几字弯”上缘、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开展科研攻关;稀土化工学科重点围绕包头氟化工战新产业急需,聚焦稀土氟化工功能材料应用开展科研攻关;艺术体育类学科响应包头市打造文化高地和“鹿城双马”导向,致力于在人才培养、作品展演、项目推广等方面做优支撑。
紧握抓手建强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全部组建研究团队和平台,常态化举办品牌学术论坛,学校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规划编制、定期调度,强化目标管理,形成“学科—团队—科研—资源”联动的建设格局。出台“一科一策”支持政策,在高层次人才引培、平台团队建设、重点项目申报研究、成果产出转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学科建设成效初显。经过一年多的聚力攻坚,2024年柔引高层次人才2名,引进博士25名,42人认定为“英才兴蒙”工程人才;获批自治区级的研究平台2个、提质培育学科建设项目5个;获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扩增5个方向;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增长2倍多,科研经费总量实现倍增,出版著作22部,发表核刊学术论文121篇、SCI/SSCI学术论文63篇,获批专利授权9项、转化应用1项、5项正在转化认定过程中。
大力推进开放办学 合作赋能教育发展
借力提升重点建设学科实力。学校强化学科核心竞争力意识,紧抓区域教育交流合作机遇,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大、清华、陕师大等3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聚焦重点项目,在高层次人才引培、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获取帮助,加快提升重点建设学科实力。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学校按照“对接产业办专业,依托行业强专业”思路,与昆山杰普软件、旭阳集团等2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中关村智酷大数据等5个产业学院,双方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见习实习、订单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化学学院与旭阳集团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到企业参加专业见习活动
合作助力教师教育卓越培优。为办优教师教育,学校与北师大、河北师大等共建京津冀蒙师范教育联盟,率先启动内蒙古西部地区师范教育卓越培优试点工程,成立“京津冀蒙‘新师范’学科共建联盟”“京津冀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京津冀各师范类大学的“双优学科”资源,将共建“钢城云教”师范生发展平台,重点破解基层优质师资结构性短缺难题,定向为蒙西地区输送高质量大中小幼全科教师。
职普融通助力地方产业升级。立足包头工业城市特点,学校在内蒙古首先开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指导学校首批申建智能制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新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培养等方面助力专业高位起步。围绕“技能内蒙古”战略,聚焦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双方将推动内蒙古职业教育“产教研用”联合体建立,培养“新材料应用”“装备制造”等高水平特色急需人才。学校将规划“技能包师”行动,为自治区职教政策创新提供智库支持。依托包头产教联合体,学校将与一机、北重等本地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研发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学生在智能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进行现场教学
勇担教师教育使命 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作为自治区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助推区域城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义不容辞,依托学校牵头、校地共建的基础教育研究院、大中小学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等平台,以师范生实习、中小学生研学、新课标师资培训、基础教育师资学历能力提升培训为着力点,学校着力深化与包头基础教育协同共生建设。
近年来,学校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次高规格举办包头市基础教育名校长培训班,高频次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训;常态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国培计划项目,累计培训乡村基础教育教师万余人次,成效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学校还承担高校挂点帮扶包头和鄂尔多斯市18所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培训,有效助力自治区西部地区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 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学校重视师生心理健康,完成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本地部署,打造自主可控的校园智能服务体系,利用网络平台,定期全覆盖开展师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升级心理咨询室功能,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以数字化运作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效率。
依托相关学科,学校积极备案人工智能专业,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模式变革研究。下一步,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探索将人工智能融入所有课程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规范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培养师生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借助数字化提升就业服务精准度。学校将毕业生就业视为最大民生,招培就一体联动谋划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贯通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赛训”,明方向、厚积淀、提能力综合发力,积极推广就业数字化建设系统使用,着力推动毕业生精准充分就业。毕业季,坚持每日在工作群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信息;线上线下组织招聘会校级层面20多场、学院层面200多场;开通AI简历优化实验室,为毕业生高质量制作简历提供技术支撑;为毕业生开通远程面试通道,帮助特殊需求个体及时线上对接就业岗位,多措并举促就业,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自治区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未来,包头师范学院将继续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扎根北疆、锐意进取,加快建设区域一流高水平师范院校,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区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