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中学语文】我随“蛟龙”去探海

作者:许晨 发布时间:2025.02.19
中国教育新闻网

新的一年第一个星期天——2024年1月7日上午,一次试教语文课文《“蛟龙”探海》的线上讨论会正在进行。我作为文章的作者受邀参加,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

不久前,教育部门组织指导山东省禹城市房寺中心学校,试教试讲了初步入选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课文《“蛟龙”探海》,教师深入浅出倾情施教,学生认真听课兴致勃勃。我本应前去列席旁听,只因正在外地采访写一部新作,未能赶回。事后,我仔细观看了有关负责人发来的全部视频,感到效果很好,完全达到了设计者的初心和语文课的使命。

在有教材责任编辑、有关专家学者和试教师参加的线上讨论会上,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编辑整理节选的短小精悍的课文,解词释义,设置知识点,到语文师精心研读、制作课件,引导学生入心动脑积极参与,不仅使学生们学到了应有的语文知识,同时也科普了大国重器知识和强化了海洋强国的理念。应该说,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语文课。简言之,我认为编辑和教师,十分正确、提纲挈领地解读了原作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最后,我只是从个别字句及术语方面,做了一点说明和微调,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历经十年一举成功,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载三人下潜7062米的世界纪录,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创造这一伟业的是些什么人呢?世人应该知晓,作家有责任反映。我作为山东省青岛市一名以写海洋题材为主的作家,早就下定决心写作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弘扬当代中国人向海图强的事迹和精神。

那是2012年的7月16日上午,在曾经举办过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的青岛市奥帆中心码头上,一面面彩旗迎风飘扬,一只只大红灯笼升上天空,头扎英雄巾、身穿红黄相间民族服装的锣鼓队擂得震天响。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铺着迎接贵宾的红色地毯,蔚蓝色的大背景板上写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凯旋欢迎仪式。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捧着鲜花的男女青年,高举着照相机摄像机的新闻记者,早早等候在这里,翘首以待准备靠泊的“蛟龙号”工作母船——“向阳红09船”。

此时此刻,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试全部胜利完成,达到了载三人下潜7000米的设计深度,标志着我国“863计划”中的又一项高科技装备圆满成功。国家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蛟龙号”的母港驻地——青岛,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公开展示。

上午9时许,“向阳红09”船悬挂满旗,右舷拉起“衷心感谢祖国和人民对载人潜水器海试团队的关怀”大红横幅,在两条拖船协助下,缓缓驶来,稳稳停靠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上。全体队员身着蓝色的海试队统一服装,胸前绣着鲜红的国旗和深潜标志,精神抖擞地在甲板上列队站坡,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刹那间,整个奥帆码头上一片欢腾,礼炮轰响,鼓乐齐鸣,民间的舞龙队、海军的军乐团搅动了海天……

90名海试队员在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和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带领下,依次走下舷梯,有关领导和专家代表在舷梯口一一与大家握手。而后,队员们迈着矫健步伐走到主席台前列队,8名下潜7000米的试航员站在最前边。刘峰向前一步面对麦克风大声宣告:“我是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代表海试队全体队员报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队圆满完成7000米海试任务,安全、胜利返航了!”

“好!”欢迎队伍响起一片叫好声、鼓掌声。90名中学生手捧鲜花跑上来,向90名海试队员献花。随后,举行了“‘蛟龙号’公众开放日”活动,与会人员、市民群众代表依次走上“向阳红09船”参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欢声震天,喜不自胜,无比激动瞻仰着这件深海利器,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时,我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整个身心深受震撼,深知“蛟龙号”的横空出世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自这一刻起,作为一名以反映火热新时代为己任的当代作家,我就下定决心要克服种种困难,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件“深海利器”的来龙去脉,讴歌为其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科学家、试航员、组织领导者和船员水手们。

于是,夜以继日,我开始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采访收集整理学习有关海洋知识、海洋文化的材料,了解掌握世界和中国载人潜水器发展的历程,并在国家海洋局、国家深海基地的大力支持下,深入研制科研院所和海试团队,采访体验生活,收集写作素材。2014年6月下旬,我登上了“蛟龙号”的工作母船——“向阳红09”船,前往太平洋海域参加“‘蛟龙号’2014—2015年度试验性应用航次(大洋第35航次)第一航段”的科考工作。

由此,我成为中国作家深入“蛟龙”探海现场的第一人。出航前,我应邀出席在浙江岱山举办的全国海洋文学大赛颁奖典礼,遇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叶梅。她得知我即将随“蛟龙号”去探海,给予了深深的祝福,她说:

“我给你总结了三个‘难’,就是难得、难熬、难忘。一是难得的机会。许多作家都想去,只有你是幸运的,一定要珍惜啊!二是难熬的过程。走向太平洋几十天,开始新鲜,慢慢会感到枯燥乏味,还可能会遇到台风大浪,你要坚持住。三是难忘的经历。等到战胜所有困难,安全回来后,这就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珍贵回忆。潜心思考,会写出一部传世佳作来的。”

这话说得太好了!我铭记在心,怀揣着这份宝贵的关怀和期望跨洋渡海、探秘“蛟龙”……

此次海上科考历时近两个月,航程9200多海里,经历了台风大浪的考验。但也使我真正品尝到了“蛟龙”团队的酸甜苦辣。在船上,我与潜航员、科学家和水手们朝夕相处,钻进“蛟龙号”舱内细致体验深海情景,取得了大量第一手鲜活丰富的素材,感同身受他们团结奋战打造“蛟龙”的心态和感情。如此,更坚定了我写好这部作品的信念。

写作中,正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正是我采写“蛟龙号”所遵循的原则。又一个夏天来临——2015年7月,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终于完成了,而我的心还沉浸在那火热而深邃的“蛟龙”生活之中。我的案头上放着一瓶泡在海水中的锰结核矿石,那是我在太平洋上得到的特殊礼品。写作累了,我抬头看一眼潜航员采自深海5000米的宝贝,身上立刻有了无穷的力量。

后来,这部作品三易其名,从《中国“蛟龙号”》到《中国“蛟龙”》,最后确定为《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寓意为南极北极为地球第一、第二极地,珠峰为第三极地——最高极,而深海则是第四极地——最深极,讴歌了人类的探索精神。首发于《中国作家》2015年第11期,并由作家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于2016年4月联合出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山东省作家协会等部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已故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特意指出:“许晨你不仅写出了一部好作品,还贡献了一个新概念,那就是探索‘第四极’!过去没有这个说法,但你这样一提炼,就都觉得新颖而深刻。”

是的,这个提法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许多媒体报道深海科研活动时,往往会用这样的标题:逐梦“第四极”、探秘“第四极”等等。当然,这不完全是我的发明,而是在不断思考碰撞中产生的灵感火花。2018年8月,《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应该说,这是一部中华儿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共同写就的大书,而我只不过是一名辛勤的记录者。这一切,来自2014年我随“蛟龙”去探海的征程中。

如今,教育部门选择编辑其中的部分章节,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以《“蛟龙”探海》为题目,编入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并经语文教研组和教师们的精心设计、施教,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知识、提升海洋意识、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而奋发努力的目的,我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作者系作家,初中语文课文《“蛟龙”探海》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