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思政教材是思政课的重要抓手,其中蕴含的鲜明观点和丰富资源,对链接一线师生与党的创新理论和新时代故事、沟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责任编辑,我亲身经历了教材修订的各环节和全过程。打造思政教材的追求可以概括为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三个方面。
大处着眼,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把握教材高度
2024年秋季投入使用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起始册次,围绕“自我认识与成长”“处理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培育科学积极的生命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四个主题,为学生过好初中生活奠定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的基础。
新修订的教材更好地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重要观点和重要论述进教材,引领学生追求美好人生,成就人生梦想。新修订的教材强化了情境创设和案例选择的正面引导作用。
教材的大部分情境都经过改造或重新编写,在保留反面警示的同时,增加了正面示范的比重,如将降温时母子关于“要不要加厚外套”产生冲突的情境改为同样背景下相互关爱、彼此尊重的情境,启发学生通过沟通化解矛盾,为建设幸福家庭助力。教材的案例也经过了重新调整,注重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考虑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避免简单重复,做到逐层递进。
以人为本,常想师生之所想,提升教材温度
思政课要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思政教材也应当成为一本有温度的书。这要求我们做到眼中有师生,心里有师生。在编写教材时,对广受关注的社会议题,我们认真研讨,如将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融合进教材结构体系,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机智应对,弘扬正气;对一段古文的译文,我们认真推敲,既确保它符合公认的高质量译本的原意,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个别用词加以打磨;对师生关于段落主题句的诉求,我们切实践行,段落开头多先亮明观点,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
在编写教学参考书时,我们多方走访调研,了解一线师生心之所想。除深化教材观点之外,我们还在教学参考书上下功夫,条分缕析深挖观点,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积极的人生态度体现为勤奋进取”时,我们建议教师通过课前调查了解“躺平”等常见的思维误区,有针对性地澄清这类不可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引导学生懂得“躺平”无益于解决问题,唯有树立积极面对、勤奋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走上正确的轨道。
精雕细琢,以工匠精神做编写工作,强化教材力度
教材的力度,来源于正确的观点、透彻的说理和精准的细节。秉持苛求完美的精神,坚持从形式到内容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打造有力度精品教材的必要条件。通过反复研磨确定教材框架,保证与时俱进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课程标准和主题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依据生活范围层层拓展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教材单元名、课名和框名屡次调整,力求准确概括本部分知识,同时做到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亮出观点,既要立场鲜明、导向正确,也要实事求是、客观中肯,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向上向善;查证教材引文和事例时,不仅要有权威来源,还要多个权威来源之间相互印证,确保细节可靠,数据准确,有说服力;为一张合适的配图,筛选数以千计的照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渐渐成了一种习惯……这些是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常态。
我们深知,教材编写是出版事业,亦是教育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唯有以敬畏之心,竭尽全力,发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交出一份让自己无悔、也让师生满意的答卷。
2024年9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新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相信通过广大师生与教材的深度互动,教材的生命力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经过根据各方宝贵意见进行的修订完善,教材将朝着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方向继续迈进。
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思政课精品教材,我们永远在努力前行的路上。(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编辑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