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重庆科技大学:打造思政“金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王永强 发布时间:2024.12.05
中国教育新闻网

日,重庆科技大学3位教师重庆市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决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2项的佳绩这与近年来重庆科技大学聚焦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双核驱动·六维协同”思政课建设新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分不开的

聚焦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思政金课

重庆科技大学坚持目标导向,持续开展思政课“双核驱动·六维协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新”为特性、以“红”为特色、以“铁”为特质,实现专题理论、红色文化、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多措并举将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欢的“金课”。坚持以思政课程为载体,不断促进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取得了丰硕成果。本科思政课课程中3门获评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10项;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重庆市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20余项“重庆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获批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6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得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等奖项,涌现出了全国“见义勇为”勇士、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吴英杰等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

学校不断推进“332”教学改革,将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疑点“三点结合”,构建120余个精品专题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断推动中班集中讲授、小班分散讨论、课外延伸学习“三环相扣”,创新翻转理论课堂。打造深蕴行业精神、地域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编撰《行业精神育人案例汇编》,挖掘铁人精神和行业精神,淬炼奋斗底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行业专业教育“双向融通”。同时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聚焦思想的引领力、理论的说服力、课堂的感染力、学生的注意力建立思政课“四力”并举的长效模式,让思政课堂更具亲和力、感染力,课堂越来越鲜活,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明显增强。

聚焦合力育人抓好“大思政课”建设

重庆科技大学以“系统推进”与“重点聚焦”为思路,围绕课程、科研、党建着力抓好“大思政课”建设。打造“国旗下的思政课”“红岩之上情景剧”“读懂中国”等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课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思政课,我想对你说”毕业生代表座谈会,鼓励新时代大学生做有家国情怀的奋斗者、知行合一的行动者、知恩善报的有心人,为他们上好大学最后一堂思政课。同时,思政课教师还深入学生寝室开展思政“微教学”,走进学生班会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场景打造思政课“微课堂”。

学校立足行业特色,整合各方资源,凝聚育人“大能量”,丰富思政育人载体。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搭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主体育人、“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协同育人、“专业教育+实习实训”融合育人等产教融合平台,促进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增强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思政+专业特色”协同育人效应,着力拓展教学场域,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学校与重庆数字产业化孵化园企业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堂“动”起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体悟使命担当。

聚焦引培并举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

重庆科技大学立足学校“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引育并举,采取集中培训、轮训、结帮扶等方式,探索形成了具有校特色的“1134”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突出“专博相济”一条主线。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较强的科研能力,又有广博的知识、熟悉专业行业常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在教师中开展“读经典、研教材、提实效”系列活动,采取读书会、精品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通过“导读、细读、品读、议读”等环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读“泛”、读“通”、读“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努力提升育人质量。

组团队进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学校组织教师走进专业、走进基层、走进企业、走进基地,同时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参与实践,开展重走“党中央转战陕北路”、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等特色活动。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暑期实践研修,探寻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活水源头研修实践中的所思所感迅速转化为理论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持续走向深入。学院现有1个重庆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名教师入选重庆市思政课优秀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学院成立以来,思政课教师在重庆市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20多人次。

未来,重庆科技大学将继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