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西安科技大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打造特色研究生培养之路

作者:西安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2022.07.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来兴平教授科研团队面对能源矿业领域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创新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扎实做好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工作。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家国情怀

来兴平团队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和主渠道作用,将采矿人学煤、爱煤、奉献煤的家国情怀融入教学实践,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用采矿前辈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做好学涯和职业规划,弘扬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引领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把小我融入大我,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团队关注学生社团建设,经常为学生社团做学术报告,为社团插上“学术的翅膀”,打通课后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团队带领大一新生参观重点实验室,为同学们介绍采矿专业的发展历史、煤炭在当今能源的地位、智能绿色采矿的前景及应用等,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将爱国主义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着力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科研成果上讲台,疫情催生“云上实验”

“创新性、应用型,这不但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也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团队的“领头雁”来兴平如是说。团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实验平台与科研成果嵌入教学端,开展面向专业学生的“云上实验”,开启了“实验数据支撑科研—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课堂理论深化于实验”的创新育人模式。

image.png

疫情期间开展“云上实验”

推动课堂创新,提升研究生课堂质量

来兴平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推动课堂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探讨式课堂”,将课堂搬进矿井实验室和地质博物馆,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现代煤炭行业的新技术,有利于同学们更主动、积极地学好相关知识。他强调,研究生教育关系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研究生课堂质量尤为重要,“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的新型课堂模式深受学生欢迎。

image.png

“研讨式”新型课堂

构建学术科研共同体,赋能科研育人

团队探索以专业为基础单位的矩阵化管理模式,引导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探讨学科前沿进展。在优秀研究生中实施“小导师制”,建立本硕博学术科研梯队,不断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团队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实践性综合能力培养,发挥重大科研任务的育人功能,研究生直接参与国家或省级重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在解决基础科学重要问题或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中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校企合作,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项目制”培养新模式,以“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指导研究生学业,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企业项目牵引,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增长才干。

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团队聚焦碳中和和新能源关键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境、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等领域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科群建设,同时探索建立“坚持问题导向、以项目作支撑、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级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碳中和和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聚焦碳中和和新能源关键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境、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等领域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科群建设,同时探索建立“坚持问题导向、以项目作支撑、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级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碳中和和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人才。 (来源:西安科技大学)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