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情调查拉近教与学的距离
www.jyb.cn 2015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三期
笔者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提出困惑:自己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表达和展示,课堂英语学习气氛很好,学生积极参与,而考试结果却和他们的课上表现很不成正比。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其学习需求是什么,关注和调查不够,教学内容和过程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距离。教师要开展学情调查才能够知道哪些教学内容和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全面、深入的学情分析为基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学习是由课前、课中、课后构成的连续体,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延续发展的过程。为此,教师要以学情调查来拉近教与学的距离:课前运用问卷或者访谈来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课中观察学习过程,及时指导学生发展;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实效及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明确后续教学的方向和思路。 课前调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笔者针对不同发展阶段英语教师开展的调查表明,很少有教师能够拿出在一节课前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学情调查的实践案例。很多教师进行教学分析时会重点对教材进行静态分析,分析如何讲授课文内容,如何逻辑化、条理化地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所呈现的学情分析大多是学情介绍,例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年龄特点、整体学习状况等。但是,缺少对学生针对具体学习内容所具备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基础以及话题背景知识的分析,缺乏对学生学习困难、障碍的分析,教学目标和过程针对性不强。教师要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在课前做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够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学习过程。 案例1:依据学情调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高一英语教材第六单元Great Buildings听说课,教材听力内容通过两分半钟的广播节目,从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特色及建筑类别4个方面对4座世界著名建筑物进行描述。 一位教师以问卷形式做了学情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内容:1.列出你知道的关于建筑物的历史、类型、材料以及特色的英文词汇。2.从建筑历史、建筑材料、特色等方面描述故宫。3.希望增加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更好地用英文描述一个建筑物。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描述建筑物的历史和建筑材料已经很熟悉,表达语句没有困难,但对建筑物“特色”的描述比较模糊,不知如何下手,希望能够提升对“特色”的描述能力。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利用学情调查结果: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依据学情调查结果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发展。案例1中,教师在调查、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确定学生在本节课的发展目标为: (1)通过泛听和精听,从听力材料中提取描述建筑物的相关信息和语言,重点是对建筑历史和特色的描述性语言和结构。 (2)运用所学语言对建筑的历史和建筑特色的一个方面(例如屋顶)进行连贯而丰富的描述。 调整教材内容和学习活动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利用。进行了学情调查之后,教师更加清楚教材内容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思路,知道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即从教教材到教学生。 案例1中,依据学情调查结果,教师删减了教材中听力填写表格任务——从4个方面介绍4座建筑物,而是运用多样的学习任务:True or False(判断正误)、完成句子、问答等,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提取描述建筑物特征和动态发展的历史所需要的语言,使学生具有运用完整语句从几个方面准确连贯描述建筑物的能力。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课前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思维基础和语用能力。例如,在案例1听力活动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口头表达,丰富课前调查阶段自己所写的故宫介绍内容,明确通过本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课前调查阶段所写的好的语句作为范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改写),供其他学生借鉴参考,这种学生资源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其他学生的语言。这些来自同学的语句因接近学生的思维基础和表达需要,比教师给出的供借鉴运用的语句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借鉴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课中观察,及时指导 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要以开放、倾听的态度建构教学,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表现出的智慧,分析其学习成果,及时反馈,指导学生发展。如果没有观察、记录到学生个体具体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教师只能就课堂的整体活动氛围作评价,只能够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主观判断而不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有目的地预设3到4个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作为教学反馈、指导以及教学反思的参考依据。 教师在观察学生学习过程时,要分析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要敏锐地分析学生学习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当学生的学习问题似乎是粗心或者是知识缺乏时,教师要分析表象背后是否存在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欠缺和不足,适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化解一个学习问题时获得学习方法和策略。 案例2:基于观察,指导学生发展学习策略 一位高一英语教师在一节听力课中设计了填空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速记的意识和能力。其中有一句话是: A farmer needs to be patient and knows a lot about animal biology.一名学生写成 anymore biology,教师观察到该生写出的词语,分析出学生的问题是单纯听音写词(animal和anymore读音很像),没有在语境中判断词语含义是否合适。此外,教师还观察到很多学生在填空时,不尝试写出不熟悉的词语。而依据读音写出词语是学生语感判断能力的一种体现。于是,该教师在听力填空后不是单纯核对答案,而是侧重引导学生学会听力填词的方法:听的过程中要根据读音判断词汇的形式,在听后自我检查时要运用思维作出两个判断——1.词义在语境中是否合适; 2.词形和词音是否对应。在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时,适时的策略引导才会引发学生的关注,被他们接受并转变到其学习行为中。但是,有的教师不注意观察、分析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觉得“animal”是学生小学阶段就会的词语,根本不会出问题,即便出了问题,也是学生粗心所致。学生在自主或者合作完成任务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表现,分析问题成因,并及时进行反馈、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满足其发展需求。 课尾留白,课后访谈,聚焦教学实效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得越多,并有机会谈论他们学到了哪些、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学习越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节课有很多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看似内容很丰富,但教师很少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的思路和内容只有教师非常清楚,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完成了学习过程,学习过程随着下课铃响而结束。学生课后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习并没有成为课前、课中与课后延续的过程。 笔者进行的大量访谈表明,学生认为“留白”时间非常重要,即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结束前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学习收获与问题,因为他们课后没有时间,也不习惯于梳理一节课的收获与问题,更不清楚下课后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能够做什么。很多教师都认可课堂“留白”时间,但却认为很难做到:“课堂教学时间紧,设计的内容都讲不完,怎么还能够留时间让学生总结、交流?”这种观点说明教师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完成教学内容,而不是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他们怎么会有自主学习的责任意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两个方面的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主动思考——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的内容和收获能够对我今后的学习有帮助?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以下问题: (1)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理解了文本材料、教师讲解中的哪些内容? (3)如何证明我真正理解了? (4)从老师、同学的语言中捕捉、记录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5)有哪些没有掌握的内容? 让学生总结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促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课上或者课下及时利用多种资源解决困难和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1)在本节课学习中最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2)完成作业有困难吗?困难在哪里? (3)希望老师或者同学帮助解决的疑惑或问题是什么? 如果课堂上实在难以落实5分钟“留白”时间,教师可以课后利用上面的反思框架找两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评价能力,使学生由被动跟着老师完成学习任务转变为积极参与、评价教学活动以及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效,同时,教师能够获得关于教与学的全面信息,作为教学反思的依据,明确学生后续学习的重点,以改进教学。 只要有了学情调查的意识,教师会转变教前、教中和教后分析与评价的重点,学情调查会很快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可以制定以学情调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划,可以每周每班重点调查3到4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让他们知道学情调查有利于教师提高教与学的实效。在这种调查的驱动下,接受学情调查的学生会形成评价自我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的习惯,会变得更加自觉、自主,学习实效会有所提升。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外语系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