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守望之旅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
人,自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努力学习与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随着脑部构造的逐渐完善,学习能力也在成倍增长。然而,这些只是人活着的基本条件。要实现更有意义的生活,必须趁脑部不断完善的过程,汲取更有营养的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至关重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让我们与“守望”一词相遇。在我理解,教育就是一种“守望”,不是管,也不是不管,而是介于管与不管之间。守望,是长久的关注与适时的把控,而不是仅仅观望、蹲守和单纯的说教。教师要懂得守望,努力使自己的“胸腔”大起来,海纳百川,又融会贯通,“思想”高起来,深入人心,又深谙人性,“姿态”低下去,走进学生的内心,引领学生成长。概括起来,要成为一位优秀教师乃至名师,主要有两方面形成因素,即内因与外因。 内因,修炼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问题意识。“传道、授业、解惑”是孔子对教师职责的诠释,对当下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理解同样适用。 “道”是靠悟的。悟出道理,需要丰富的素材和实践的反复活动。教师带着问题实践,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从问题中遴选出核心问题,并不断去论证其合理性,带领学生逐步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体验到其中的道理。 “业”即指知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师必须首先理解知识。理解的过程就是“预设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化解“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生成的问题的过程。 “惑”本身就是“问题”,是教材之中与教材之外的学生疑惑和不懂的问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慢慢明白的问题。同时,教师在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还得具有质疑意识、批判精神,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做个“有问题的教师”。朴素的教师,方能从问题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智慧。 职业良能。教师成长为名师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朴素的过程。这一方面需要教师静心研究学科知识,具备学科专业素养,一方面需要教师蹲在地上观察学生,练就教师专业能力。学科专业知识既是师生交流的载体,又是教学的目的。正是凭借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逐步走向智慧,走向创造。 教师专业,从狭义上,我将其理解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道德品质与职业技能。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育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历史也就赋予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职业道德。外在行为上有职业道德规范,内在意识上有职业良知,这就是教师专业的基本素质。从技术层面谈教师专业,就是专业本身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能否在教材与学生、感性与理性、技术与艺术之间找到支点,让知识变活、人性放光。唯有存有朴素之心、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把好脉”、“下好药”,收获期望中的教育效果。 个性打造。“天下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人是有个性的,学生有,教师也有。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如何使几十个不同个性的学生,随着某一个教师的主导,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与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追求的专业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知心知底的彼此理解、尊重、宽容,长期磨合,从特殊走向一般,再从一般中显现特别,自然形成具备教师个性品质的个性课堂。切忌为了个性而个性,或过早地把个性作为唯一的目标去追求。否则,到头来只能算“造”出来的个人风格。 外因,回归田园的自然情景和适时种植的成长源 自然融入。人最必须的环境,不是固态的华丽装饰品,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有野花、绿草、活水、森林、阳光和新鲜空气的自然生长环境。在人生的发展进程中,除了顺应外部环境,还得尊重人本身内在的成长规律。让自然规律和成长规律和谐统一,才是人获得发展的本质条件。否则,即使发展了,也只能算是长大了,不能说拥有了精神世界。整天生活在铜墙铁壁中的人和田园生态中的人,其肉质感和精神域是有区别的。在小学里,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是促进稚嫩孩童心灵优化、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人,其成长与发展的情景应是朴素的、纯粹的、新鲜的、喷发向上的。 平台推进。有了个人成长的欲望,有了促进人成长的自然的生命气息,还要有教育教学的实践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最本真的学校教育活动、课堂教学践行和教师团队沙龙研讨。如果一位优秀教师偏离了课堂,走出本应置身课堂教学主导的教师角色,那么,这样的研究、发展显然是缺乏根基的。如果一位名师偏离了学校,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走穴、作报告以及自己的“前途”经营上,那么,我们则很难再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教师”。 教师成长的平台就是“课堂”,那里有探究不尽的教育世界。当然,领导的关心、比赛的锻炼和速成培训也是需要的。有位任教高三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师说:“我是我所在地区唯一的一位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可几十年来,我一头扎在课堂,和普通教师一样,送走一批批优秀学子,如今想起的只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学生,常常忘了自己是特级教师。”我想,对于他来说,始终坚守的便是特级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的朴素与智慧。 思想凝炼。知识是可以学到的,技能是可以练就的,而智慧却应慢慢积累、静静思想。名师的“名”,最根本的不在于教师本人的大名如何得到宣扬,而在于教师有无凸显个性的教育教学思想。并且,这种教育教学思想能够启迪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发展,对教育创新起到持久的影响。我们江苏省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就在做这样一件扎扎实实的事情。参与其中的教师本来已经很优秀了,为什么又要把这些教师聚集在一起?因为要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通过五年就形成的,与其先前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思考也是分不开的,五年的培养至多是一个思想的凝炼过程。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名师、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细心活、道德活,是一个扎实、持久的学习、静听、沉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特级教师也罢,教育家也罢,只要身为教师,只有归根学生、归隐朴素,才能孕育美好的思想。也只有既做好“守望者”,也做好“领航者”,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为人师者。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