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上的小学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六期
从西藏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出发,要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才能到达海拔4000多米的错那县城。放眼望去,以为县城就在天边,谁知再去往该县门巴族世代居住的勒布沟,竟然还要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下,直降2000多米。 车在古木与竹林相间的原始森林中穿行,随处可见峭壁悬崖和飞流直下的瀑布,瀑布在崇山峻岭、茫茫林海的映衬下,若隐若现。 同行的人介绍说,勒布沟藏语意为“好的地方”。高原上有这样一处景色秀丽的地方,完全是上天的馈赠,拉萨的人把这里称为“天然氧吧”。勒布沟里大约居住着680多个门巴族人,分布在勒、贡日、吉巴和麻玛4个乡,勒布沟就是这4个乡的统称。勒布沟只有一所小学——错那县勒布完全小学,4个乡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 顺着山路而下,一些零落的村庄在浓重的雾气中渐渐露出了踪影。行车到下午4点多,终于到达沟底,远远就看到了勒布完小,红旗猎猎,在满目的苍翠中分外显眼。 错那县勒布完全小学校园一景(董凤君 摄) “他们都是边防警察,日夜巡逻保一方,有苦有难找他们,他们就在这个地方。”刚进校门,就听见孩子们响亮的歌声,一个穿着迷彩服的小伙子拿着小型DV在拍一群孩子唱歌。 小伙子叫庄冀,四川成都人,去年从警校毕业后,就来到勒布边防派出所当边防警官。只要没有特殊的事情,他每天都会到学校,和孩子们闹成一片。“我负责给孩子们上法制课,有时候教他们唱歌。拍这个DV,是想记录下孩子们的生活,剪辑好以后送去参加北京的一个微电影比赛。”庄冀爽朗地说。 庄冀并不是第一个来完小当编外教师的警官。多年前,勒布边防派出所就与驻地完小结成了共建单位,警官来学校辅导教学从未间断,双方已经探索出一条以法制教育为主导、品德教育相结合、音乐启蒙作疏导的教育模式。 边防警察庄冀和孩子们在一起 (董凤君 摄) 正和庄冀聊着天,校长巴桑德吉迎了出来,她才刚刚30岁,已在这所学校工作了5年多。据她介绍,勒布完小是错那县离边境最近的一所小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无论是政府有关部门,还是学校、家长,都对教育非常热心和关注。“这几年,勒布沟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都是100%。”巴桑德吉说。 勒布完小不大,4个乡的学龄儿童加在一起,只有52个学生。除了一年级和四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学校只有8个老师(包括校长),每个老师都要兼任好几门课。但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进校门左侧是学生食堂,学校特意请了当地门巴族的女厨师,以满足学生们的口味。巴桑德吉介绍说,学生在早餐时能吃到鸡蛋、牛奶等营养早餐,午餐能吃3个菜。所有的钱都由当地教育部门发放,孩子们不用出一分钱。 勒布完小的门巴族女孩 教学楼是2002年建的,走进三年级的教室,里面只有十几张课桌,孩子们正在自习。墙上贴着课程科目,藏文、汉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美术、体育、音乐、信息、综合与实践、地方与学校等,竟然一应俱全。更让人吃惊的是,在这个恍如与世隔绝、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孩子们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羞涩和怕生,他们涌上来让我们拍照,叽叽喳喳地评论我们的镜头,甚至大声地说:“老师,你会说英语吗?你用英语跟我们说话吧!”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所以藏语是门巴族的日常语言。但是,在学校里,学生们掌握汉语和英语更快一些。”巴桑德吉说。 紧挨着教学楼的,是学生们的宿舍楼,每个房间有6至8张床,“床上用品是教育局统一发的,洗漱用品是学校买的。孩子们吃住都在学校,周末回家。”巴桑德吉说。 对勒布沟的孩子们来说,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长,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长。在某种意义上,勒布完小更像他们的家。而这个家,把分散在勒布沟的几百个门巴族居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对老师们而言,花了更多的心血在学校,花在自己家的时间就少了。巴桑德吉的家在错那县城,她常常几个礼拜才回一次家,5岁的孩子看见她,变得有些陌生。 学校还有一位唯一的汉族老师袁莎,是个四川姑娘,去年才来到学校,如果要回一次老家,就要先坐车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地区,在地区住一晚上,第二天再坐车到拉萨,在拉萨再住一天,然后坐火车到四川,单程整整要三天的时间。 看见我们惊奇而感慨的眼神,袁莎轻笑起来,抬头看着学校背后云雾缭绕的山林说:“这没什么,你们看,这个地方挺好的,空气好,环境好,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很喜欢我,也很需要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