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向教育”引领学生成长
www.jyb.cn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三期
《说文解字》对教育的定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看来,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人做善人与做善事。但这个定义只讲了教育的目的,并没有讲什么是教育,更没有讲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中开展教育工作,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要让孩子们从善,那就意味着在老师的心目中,一定有一个善的标准,或者善的形象。如果我们将善给以更加宽泛的理解,比如不仅仅是价值观层面的好人,还包括认知层面的智慧、技能层面的熟练,我们以此为标准为学生提供教育。当我们看到学生落后时,就会特别生气,于是就会批评学生,我们把批评当作一种教育。批评能够达到教育效果吗?一旦学生觉得老师不是来帮助自己,而是在自己身上挑刺儿的,在行动上反而会巩固自己的行为。从教育效果来看,批评实际上是一种负向的教育。 其实,善是一种道德要求,并不是一个科学指标。在学生的德性面前,善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我们要承认学生认知与德性的现状,才有可能为学生走向更善奠定心理基础。在教育中,美好的反面并不是丑陋,而是事实,是起点;善的反面并不是恶,也不是非善,而是现实,是真实,没有这种接受、理解与尊重,教育就不可能上路。 但可教只是学生具有的一种潜质,并不是一种能力。潜质和能力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这种区别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呢?当学习是一种能力时,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机会,他还拥有学习能力,但他并不好好学习,这说明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出了问题,可以对其进行批评,让他转变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潜质,更不知道这种潜质如何激发,也不知道这种潜质会导致什么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需要的,是对他们现状的理解和接受,是对他们受教育可能性的告知和激励,这就是为学生提供的正向教育。 告诉学生什么是更善,更善的状态是什么,是容易描述出来的,困难的是告诉学生要达到更善的路应该怎样走。这就需要教师对以往学生学习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对当下学生成长过程和学习状态进行分析,才可能找到具体的答案。因此,要给予学生正面的教育,即意味着要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批判和要求中走出来,开始去接受学生的生活现状与学习状态。然后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给学生正向的指导与要求,务实地将学生引向“更善状态”,从而培养出学生始终处于“追求更善状态”的学习状态之中,让学生永远走在“追求更善状态”的学习路程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