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才能使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www.jyb.cn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三期
强调我国各民族关系时,常常有这样的说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那么,为什么各民族相互离不开,怎样才能使各民族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是什么,教育对于构建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类。在传统社会中,一个族群通常聚居在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土地上,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元。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族群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低,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也比较少。由于族群成员认同共同的祖先和血脉传承、共享的历史文化传统、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族群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族群的信仰和行为规范对个人具有极强的约束作用。传统社会中,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界限清晰,当不同族群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族群成员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种族群内部的团结被称为机械团结,机械团结是以一种强烈的“集体意识”为基础的。在一个多民族构成的更大的社会里,单一族群的机械团结不利于更大社会范围中多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团结。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越来越专门化,社会成员来自于不同的族群和社会阶层,他们彼此在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越来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异质化趋势并没有削弱社会团结,而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和类型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社会的机械团结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社会的良性运行要求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现代社会超越了族群关系,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真正实现了谁也离不开谁。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比如现代社会需要的契约精神、相互尊重、公平公正、诚信和法律意识等,成为超越族群“集体意识”的社会公共认同。来自不同族群的个体,在多民族国家中,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即现代国家的公民。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有机团结,能够更彻底、更有效、更深刻地实现社会更大范围内的团结。 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里,真正实现各个民族之间的紧密团结,最有效的路径是使各个民族在保持自己独特文化特质的同时,充分地融入社会的主流。教育在实现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素养,可以使人们具有适应社会分工的专门化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能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融入主流社会的态度更加积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