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硝烟中的教育力量
www.jyb.cn 2015年11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翻开历史,一些细节和现象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追问。以云南丽江为例,当时只有13.2万左右人口的丽江县,有3000多名青壮男子参加了抗战,其中30%牺牲。在台儿庄战役中,参加60军的丽江官兵1000余英烈前赴后继,昼夜拼死血战,勇猛顽强。这也可以从日本报纸窥视一斑:“自‘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置生命于不顾,实属罕见。”为什么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全国各民族同胞能够团结一心共赴国难?是什么力量凝聚起了各民族同胞共御外侮的家国信念? 不仅是丽江,在国统区、在陕甘宁边区、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许多民族地区,国家危亡之际,各民族英雄儿女都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不怕牺牲的精神保家卫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赞歌。诚然,有许多理由可以让他们为家国牺牲,但教育确是凝聚人心最动人心弦的力量。 “兴亡君有责,莫道不相干”,丽江的抗日风气,跟当时的教育密不可分。虽然是抗战时期,丽江教育却得到了空前发展,反过来,教育又为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凝聚人心共同抗日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当时,在丽江的小学、中学以及国立丽江师范学院的师生们,通过话剧、地方剧、大型戏剧、抗战歌曲等形式,到城区、附近乡村及骡马会或庙会等群众聚集的场所,进行宣传演出。国立丽江师范的师生还组织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在附近的乡村群众中宣传。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种子,通过教育不知不觉地播撒在丽江各族人民的心中。 再看看陕甘宁边区。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了团结全国各民族共同抗战的政策。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有着广大而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位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处,北与绥远(今内蒙古)接壤,西北与甘肃、宁夏相邻,除了蒙古、回两个民族人口较多之外,还有藏、彝、满、苗等民族。如何教育并团结少数民族同胞,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际,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道难题。长期的经济贫困、社会封闭落后、文化基础薄弱,使得边区少数民族群众对抗战的态度一度非常冷漠。为此,边区政府提出了“实施普遍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成中华民族优秀后代”、“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实行干部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的文教纲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让他们成为星星之火,从而发动群众为抗战服务,陕甘宁边区专门设立了延安民族学院,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干部。就在抗战胜利前夕,根据中共中央“扩大解放区”的指示,延安民族学院的学生被分派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去开辟革命工作,从鄂尔多斯高原到呼伦贝尔草原,到处都有从延安民族学院毕业的学生的足迹。 还有那些国统区未曾受到日寇铁蹄碾压,但教育落后、民智未开、“国家”观念淡漠的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启发民智,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凝聚民心。特别是有内地学校迁入的民族地区,教育就更加成为内地师生与当地民族群众联系的纽带,以此开启民智,共赴国难。 在烽火硝烟中,教育以它独有的力量安定、凝聚和鼓舞着人心,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抗战中的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教育,重新认识教育在传承文脉、凝聚民心共同抗战中的特殊作用。让我们以这种方式向教育、向教育人致敬。 ![]() |
- 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座谈会举行2016-09-02
- 延安女大校友追忆烽火岁月2015-10-10
- 谈抗日战争教育中青少年困惑的几个问题2015-09-22
- 重庆大学:听校长讲校友的抗战故事2015-09-22
- 湖南大学:见证侵华日军投降仪式2015-09-21
- 抗日题材图书《共抗法西斯》英文版权花落加拿大2015-09-19
- 对外经贸大学:让历史如镜 丰碑不朽2015-09-19
- 梅汝璈:东京审判大法官2015-09-19
- 山西大学:“精研苦学”传薪火2015-09-19
- 光明专论:抗日战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