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从哪里做起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
刚刚过去的三月,是全国的“两会时间”。 统称“国是”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各种大事,都相继在两会上晒出来,被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种岗位的两会代表们共议共商。特别是李克强总理代表政府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去年一年治国理政的成绩、经验及问题,并就新的一年各行各业的工作进行部署,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眼尖心细的人们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关键词的表述较之以往有了变化。从最早的“优先发展”到2014年的“优先发展、公平发展”,今年的表述则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把“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并列提出。关键词的变化标志着教育工作着力点的阶段性变化,也有人开始把这一表述进行了更深一步地解读,把质量与公平间的并列关系混搭成了简单明了的偏正组合,即“有质量的公平”,这就意味着,要说公平,必须同时要说质量,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公平不可缺少的要义。 公平的内涵自不必言。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进行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单从促进地区之间的公平来说,国家对中西部的资源倾斜政策越来越多。当教育经费足够了,校园都标准化了,教育教学设施配备也越来越完备了,却发现许多问题不是多投入就能够解决的。质量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质量问题是无解的问题吗?肯定也不是。 本期聚焦栏目中,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就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教材里面有“游乐场”、“摩天轮”,不少民族地区的孩子完全没概念。而民族地区有的高山、草场、牛羊……这些教材里反而没有。那么,民族地区的孩子能不能得到一点特殊的待遇,给他们的教材里能不能加一个附录?这个附录把他生活里和数学有关的素材加进去一些,这样他们再看教材就亲切多了。教材能够让学生有亲近感,与他们的生活密切关联,理解起来没有困难,就是学会的基本前提。这是与质量关系密切的课程建设问题。 也曾经参加过一些教研部门的会议。西北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教研室主任曾举例,在本区内,许多区县连教研机构都没有,更不用说有教研人员了。既使有了教研机构,有的地方也基本上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状态。西北某省会城市的教研室主任也曾不无自嘲地说,自己已经50岁了,但却是教研室里面最年轻的人。教研机构成了养老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已经证明教研力量是中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根本保证,特别是上海中学生于2009年、2012年连续两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两次都以位居榜首。这一成绩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多方认定这一成绩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教研制度的存在。从教研机构与教研人员的配备抓起,这是内地许多地方教育质量提升走过的不二道路。 以中小学为例,近些年来,通过课堂教学变革的推进,乃到整个学校文化的重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重要的行动力量。塑造健全人格,尊重成长规律,拓展个性空间,符合社会需求成为新的质量追求方向。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如何引导人们的观念从只注重物质条件的改善向更加关注人的成长转变?有质量的教育就是关注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教育,就是“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基本问题。也许,从课程、教研、教师和课堂教学等环节入手,关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才是有质量的公平得以实现的起点。 ![]() |
- 以全过程招生改革促进教育公平2017-04-19
- 在线辅导 政府买单彰显教育公平2016-11-30
- “以教育控人”让教育公平蒙上阴影2016-10-25
- 教育公平社会有责2016-09-27
- “黄金座位”背后是家长对教育公平的焦虑2016-09-05
- 河南:出台多项措施促进教育公平2016-08-24
- 新华网评:让义务教育一体化真正促进教育公平2016-07-14
- 教育公平:畅通农村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2016-07-06
- 教育公平综述:守望相助下升腾的民族教育希望2016-07-04
- 综述:织牢编密困境儿童保障“兜底网”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