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财经人才
www.jyb.cn 2016年02月0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内蒙古财经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少数民族蒙汉兼通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大学。“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启动了“民族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验工程”和“蒙汉双语授课专业学生招生—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建设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的“少数民族高等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手段。学校为切实提升民族财经人才培养质量,采取了一系列高效务实的措施。 一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独立的蒙汉双语授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差异化课程设置。同时,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蒙古文多语种经济管理教学资源库,创建了民族财经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对教学管理方法和有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界定校、院两级的管理职责,健全各层教学管理体系;修订完善了《内蒙古财经大学学分制管理办法》、《内蒙古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定》等60余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民族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级、分类教学和小班教学形式,解决了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保证蒙古语授课学生培养与教育优先发展。学校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加强蒙古语授课教师培训,改善蒙汉双语授课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并为学生联合培养提供经费支持。 五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制定了蒙古语授课学生考研奖励办法、蒙汉双语授课专业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过关学生奖励办法,定期举办蒙古语授课教师课堂技能大赛等活动,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六是重视教学检查、指导与蒙汉双语授课师资培养。以鼓励在职攻读学位、派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到企业参加实践等形式,提高蒙汉双语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通过定期提供教学技能专项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蒙汉双语师资队伍业务能力。同时,加强对蒙汉双语教学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听课、反馈、指导;注重民族教育教学科研队伍的培育,在教育教学科研课题中加大了对民族教育教学研究的支持比例与力度。 采取有力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蒙汉双语授课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内蒙古财经大学的特色所在,也是学校的竞争优势所在。学校自1981年开始招收蒙古语授课专业,在30多年的民族财经教育实践中,遵循民族教育规律,探索民族教育工作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推进民族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拓展蒙汉双语授课专业,实现学校优势热门专业蒙汉双语授课全覆盖。学校充分考虑蒙古语授课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不断加大对蒙汉双语授课专业的建设力度,提升蒙汉双语授课专业的建设水平,设置广受欢迎的热门专业或紧俏专业开展蒙古语授课学生招生。截至目前,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和热门专业均开展了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教育和双学士学位教育,蒙汉双语应用型专业群初显规模,蒙汉双语授课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修读双学士学位的比例。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出台了《内蒙古财经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双学士学位管理实施细则》、《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士学位、副修专业管理条例》等制度,并在充分调研、探讨与论证的基础上,筛选、优化适合学校推行的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双证班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逐步放开学生修读双学位的条件限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双学士学位。目前我校已培养蒙古语授课双学位学生1353人,占全校修读双学位人数的13.28%,获学位率达79.6%;双学位招生专业从2006级的7个本科专业,逐步增加到了11个。 三是采用专业间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同时掌握两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促进专业间接轨,成立了财政学—资产评估蒙语授课双学士学位班,开创了学校双学位教育新模式。学校允许双专业捆绑式教学,允许跨学院、跨大类联合培养双学位学生,允许双学位课程免修,允许双学位课程自修,在培养模式、修读方式等方面给各学院和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并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四是在国家教育支援政策的支持下,学校先后与天津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合作,选派蒙汉双语授课专业优秀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近五年来,共联合培养60余名学生。 五是自2014年开始,为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金融学蒙汉双语授课基地班”为改革试点,加大对蒙古语授课学生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培养力度,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六是2015年,学校与蒙古国大扎撒国际大学签定合作协议,选派17名蒙古语授课学生到该校商学院学习,开启了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国际化培养的进程。 七是以学生为本,制定了中期专业分流制度,每年适当安排就业率较好的专业,供蒙古语授课学生进行专业调整,为学生选择喜爱的专业提供可能。 八是提升开放办学水平,深化校际人才培养合作。2015年初,学校确定了蒙古语授课学生修读双学士学位教育面向区内高校学生开放共享的办学思路,目的是通过共享学校的优质民族财经教育资源,建立区域性的民族财经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共振并放大学校的民族财经人才培养效应。 完善联动机制,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复杂工作。学校将蒙古语授课学生的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一是选择招生与就业良性互动的专业招生。无论是蒙汉双语授课专业还是双学士学位专业,都是学校的优势热门专业,都是社会声誉良好的专业,我们的理念就是让蒙古语授课学生接受最好的财经专业教育,这既保证了良好的生源,同时也为提升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立了蒙古语授课学生就业教育与帮扶体系。学校针对蒙古族学生的特点,建立了指导、咨询、服务全程化的服务体系,并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重点推荐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并且加大了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的奖励。 三是设立专门资金,促进蒙古语授课学生就业创业。坚持“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原则,学校每年划拨专项资金,对蒙古语授课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创业。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处于自治区高校前列,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正式就业率连续3年达到85%以上。同时学校被评选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作者:高金祥 杜金柱,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6年第一期 ![]() |
- "三联动"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2016-12-06
- 唱响"更炫民族风"政协委员建言少数民族文艺发展2016-08-30
- 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研讨会召开2016-05-13
- 新疆和田师专:这里,各民族学生亲如兄弟姐妹2016-04-22
- 挖掘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使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2016-04-19
- 江苏师范大学实施“榴光溢彩”2016-03-12
- 山东: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考不上高中可进职校2016-03-06
- 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贡献何在2016-02-02
- 内地高校到2020年年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达万人2016-01-09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引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