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需要更多支持
www.jyb.cn 2015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10期
专家点评 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需要更多支持
寄宿制学校的兴起和建设,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程中一次质的突破。它极大地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规范了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体制,逐步满足了农牧民对正规学校教育的需要。但是,正如前文案例中所提到的那样,随着寄宿就学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群众追求“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由于部分寄宿制学校从走读学校过渡而来,不是按照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学校的宿舍、食堂、操场尚未达到寄宿制学校的要求。少数学校宿舍紧张,部分师生校外住宿,带来管理隐患。部分学校的住宿容纳能力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与学校的容纳能力未能达成一致。少数学校食堂面积不足,容量有限,食品质量需要加强监管。部分学校配套设施不尽完善,有的学校食堂缺少餐桌、有的宿舍缺少床铺、有些厕所缺少蹲位,少数学校盥洗设施较差,冬季取暖设备需要更换或保养。尤其是民族地区个别县、乡基层的寄宿制学校条件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寄宿制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缺编问题突出,多数寄宿制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具备较高素质的生活教师,加之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门卫、保安和校医缺少,学生的生活起居、安全管理、医疗健康都由专任教师负责。教师疲于应付寄宿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导致当地教育教学质量降低。寄宿学校办学性质属24小时全天候责任单位,人群接触频繁密集,部分寄宿制学校缺少校医和医务室,学生就医条件较差,容易发生常见病、传染病和学生意外受伤事件。随着寄宿制学校生源急剧增加,学生年龄跨度大,行为习惯参差不齐,造成安全隐患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家校沟通、低龄留守儿童的亲情求助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因缺乏人力和制度保障而普遍比较薄弱。 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投入乏力 从寄宿制学校的成本构成分析来看,学校布局调整之后,教育资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利用,会降低总体办学成本。但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大,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新增办学成本还没有出处,加之民族地区财政收入不足,无法满足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经费需求。但是寄宿制学校内部运行体系庞大,办学成本高,仅学校水、电、暖支出就约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二。设备维修费用不足和专职教师工资无法按时发放,是部分寄宿制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而且住校的学生越多,学校的经费压力就越大;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越多,运转经费成本就越高。 如何将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向新的水平,是当前需要重点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抬高低部”,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 民族地区县域内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越大,教育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就越明显。而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整体中的“短板”和“低谷”,应当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并逐年增加;财政部门要从教育转移支付中单列建设经费,并做到封闭运行、专项调度、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建立健全各项相关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发改部门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将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学校危改资金、维修经费及各级教育专项资金集中统筹使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费保障机制,科学核算规模偏小学校的运行成本。 在加强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教学仪器不足、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和音体美器材跟不上等困难,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育人环境尽早与县城学校同步发展。 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编制,配备艺术类专业教师、专职医护、生活教师和保安。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学生人数,核定学校后勤从业人员编制,根据编制把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师资、教辅人员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工队伍。重点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应把生活管理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定期开办“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后勤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把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一年以上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放宽边远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关注弱势”,尽快实现教育公平 以甘肃省为例,寄宿制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普及面还未能达到100%,部分民族自治州、县仅达84%,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生活补助水平还不高,学校紧抠补助费办伙食,学生伙食标准偏低。因此,民族地区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积极设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单列专款,专款专用。完善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家长拿一点、学校补一点、社会助一点,多渠道解决贫困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政府可根据学校寄宿学生在校人数对食堂进行专项补贴,扩大营养餐范围,以提高学生的饮食质量,减轻学校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合理布局,切实优化城乡结构 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核心要素是民族农牧区及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的水平和能力。一方面,对于农村牧区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通过集中乡镇优质资源达到标准化建设的寄宿制学校,以“资源不动学生动”的方式选择集中就学,保证学生接受与城市学校同等条件下的优质教育、生活保障和能力培养;同时也释放了农牧民家庭生产力,加快脱贫步伐。另一方面,对于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低年级和学前教育的低龄儿童,以“学生不动资源动”的方式选择就近上学,在学区中心学校的带领支持下,通过撤销边远小规模学校建制并保留必须教学点(幼儿园)的“撤校不撤点,一校带多点”运行模式,使人财物和责权利集为一体,保证教师资源在学区内合理流动,在学区内实行“联片管理—联片走教—联片教研—联片督导”的“一体化办学”机制。这既能保护低龄孩子成长关键时期亲情不缺失,又能运用流动的师资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将优质教育源源不断地送达边远教学点、幼儿园的孩子身边。 科学指导,稳步落实办学标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0年发布的《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调查》显示,学校实行寄宿制成本要增加15.59%,仅水、电、煤等支出就增加了7.56%,宿舍、食堂、早晚自习辅导人员等人工成本增加了5.56%,基础设施维修费用增加了2.17%。依照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科学制定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是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因此,首先须从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详细规划,认真落实。其次,根据寄宿制学校规模逐步扩建、新建、改建学校学生食堂、宿舍、浴室、厕所、饮水工程,满足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当前亟待落实的重要任务。再其次,创新学校管理,建立一套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和寄宿制学校特点的运行机制,应是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加快谋划的关键环节。要侧重学生年龄和成长特点,力争达到每100名学生配备1名生活教师,并建立定期巡视和专人联系制度。 (作者系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导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