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民族教育薄弱环节建设
www.jyb.cn 2015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10期
关键词 民族教育薄弱环节建设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寄宿制学校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双语教育,每一块“短板”的背后,往往都有历史、文化、社会等深层次的原因。补齐“短板”不是一日之功,但却迫在眉睫。 案例 寄宿制学校后勤人员: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地处青蔵高原,与西藏隔金沙江而望。全县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系典型藏民族地区。全县现有寄宿制小学23所,占全县小学总数的79.3%,在校寄宿生占全县在校小学生总数的35.7%。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观,校舍改造及师资配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随着学校提供全免费食宿之后,寄宿生源持续增加,从而为学校带来新的困惑——无专职生活老师,后勤管理人员缺乏。笔者以两所寄宿制学校为例,以窥全貌。 日当老师夜当妈 位于海拔4200多米的窝公小学,鲜艳的国旗与略显破旧的校园,无疑还是这片大草原上最显眼的标志性建筑。几十个孩子在阳光下游戏着,为这片沉寂的草原增添了勃勃生机。几个躲躲闪闪的小脑袋从同学背后探出来,恰好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这几个孩子读几年级呢?”我指着那几个特别小的孩子问陪同的仁珍翁姆校长。 “一年级,他们也是住校生。” “住校?!”我不禁有些惊呀。 “是的,这里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都在离学校十几公里以外,娃娃要读书,家长送来了,我们不可能不收呀!收了就只能寄宿在学校。”校长回答得非常平静,看来她早已经习惯这么小的住校生了。 “这么小的孩子,学校是怎么安排他们住宿的呢?” “我们学校目前只有两间学生宿舍,每间最多只能放六架床,两间共24个床位,目前住校生一共是48个,其中男生10个,女生38个。”我们边聊边来到校长的家,说是家,其实也就不过一前一后两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前屋靠墙壁放着一张小床,再铺上一层厚厚的垫子,日常来客都将这张小床当沙发,床前放着一张小茶几,几张小凳子,靠窗处放着一个钢炉,旁边一个不大的柜子里放着炊具。里屋也就一张简陋的木床和一个小柜子,这就是这位二十多岁女校长在当地的“家”。 “大一点的孩子住寝室,其中一间住了二十多个女生,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带一个小同学共住一个床位,中年级的两个人一个床位,这样才尽可能住得多一点。另一间则安排成‘姊妹寝室’,这是我们给取的一个新名词,就是哥哥或姐姐带着弟弟或妹妹一起住一个床位。还有6个最小的,没有哥哥姐姐带,也没有足够的床位了,就像你刚才看到的那几个娃娃,他们就没办法安排住寝室。”校长边聊边指指小床:“这张小床白天就供来的客人当沙发坐,到了晚上我再在上面铺上床单和被子,便是一年级两个最小的男孩的床铺,另一个小女生就跟我睡里面。晚上我可以起来帮他们盖盖被子,不会因着凉而感冒。”校长平静地讲述着,就像在讲述她自己的孩子的故事,可她却还未做妈妈。 “你们可能不了解,我们这个地方,每年从十一月到第二年四月底,早上和晚上基本都是冰天雪地的状态。”她顺手指着身旁的墙壁,“你们现在看不出来这个墙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一到冬天,晚上这里的墙壁都会结一层冰,第二天早上随着气温慢慢升高,融化的冰水便顺着墙壁往下流。这样寒冷的气候,如果这些娃娃在寝室掀了被子,没有及时盖上,第二天肯定没法上课的。” “那另外三个怎么办呢?” “两个男孩子就跟两个男老师一起睡,另一个女生,就跟她班主任老师一起睡。我们这儿的老师从开学来学校,一直到放假才回家。” “你们没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吗?”我问道。 “我们学校规模太小,配不了专职的生活老师,学校目前请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乡做临时管理员,一个月只有600元的工资,根本请不到更合适的了。他白天来学校收拾寝室卫生及协助食堂工作,晚上回家,因为学校目前再没有房间可供他住了。早晚全由我们的老师来管理一切。现实就这个样,我们也没办法。”说到这里,校长也只能轻叹现实的无奈。 任课教师的另类工作 位于海拔3800米的八邦小学属于典型的农牧结合型寄宿制小学,学校现有在岗教师13人,在校学生共计133人,住校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在与呷玛彭措校长交流关于住校生管理的话题时,他跟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学前班和一年级的老师们每天都需要完成这样一项另类的工作——给学生洗被屎(或尿)弄脏了的裤子,时常要为学生换洗被尿湿的被褥。近年来,由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学校办学条件的逐步完善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全免费食宿,即使离学校几十公里以外的家庭,也积极将孩子送到学校,孩子送到了学校,家长就减轻了照看孩子的负担。这也导致在现有住校生中,5至6岁的学生多达15人。而这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尽管学校安排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共住一铺,或让哥哥姐姐与其弟弟妹妹共住一铺,但这些高年级同学毕竟也还是孩子,夜间同样睡得较沉,往往就忘了叫弟弟妹妹半夜去上厕所,导致这部分较小的孩子常常将屎、尿直接拉在裤子或被褥里。而由于学校规模较小,没有条件配备专职生活老师,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第一时间去现场处理的自然就是班主任。因为有些家长离学校有几十公里,绝大部分时间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根本不可能亲自来处理。 “我们的老师都习惯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不帮他们换、帮他们洗,难道要靠孩子们自己吗?好在老师们都住在学校,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校长说到这,多少流露出一些愧疚,“只是真的苦了我们的老师,他们有时真是不堪重负呀!” “这些娃娃的衣服、被褥又从哪里来呢?”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可谓是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经验。”校长平静而又略带诙谐地讲道,“被褥还好办,学校这些年每年都会将以前学生用过的旧被褥洗干净,缝补好,随时留作备用。可是遇到持续的下雨天就麻烦了,被褥洗了短时间干不了。而几乎每天都会有学生尿床,这样一来,后面的尿了,学校备用的不够时,班主任就只有将自己家的先给学生铺上,不可能让娃娃睡湿的呀!” “那衣服呢?怎么解决?” “一些社会爱心人士或多或少都会捐赠一些衣物类的物品,我们等凑到人均一件时,就及时发给每一个学生,如果有剩余,就由学校暂时保管,为这些随时可能尿裤子的学生准备着。到了冬天,往往还不够,好在我们这里的老教师都非常有经验了,一方面他们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另一方面,将自己家孩子或亲戚朋友家孩子穿不了的衣服及时收集起来,随时备用。”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第三批援藏工作队成员,现挂职于甘孜州德格县城关一完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