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www.jyb.cn 2015年12月08日 来源:
关键词 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什么是少数民族人才?当前衡量少数民族人才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可以借鉴哪些经验,需要吸取哪些教训?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这些话题,研究的人很少,但却至关重要,需要更多人参与探讨。 案例 我与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我是蒙古族,从小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长大,所以熟练掌握了两种语言。但我的很多同龄人上的是汉族学校,不会说蒙语,现在遇到他们,他们总是说当初如果上的是蒙校该多好。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对我的教育极其严厉,在家不允许我说汉语,所以汉语一直只是我的第二语言。 我在上小学和初中时并没有英语课,我所就读的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有蒙语授课班,那个时候叫作牧区班,班里的同学都是从全区选拔上来的好学生。我上高中的时候,牧区班每个年级设立一个实验班,从高一开始学习英语,用三年的时间赶上汉族学生,英语的分数会被计入高考成绩,而汉语和蒙语各一半计算,很多副课都被排挤。暂且不说这个实验的成果,我在高中就读时每天都有英语课,受父亲的影响,我也考入了师范大学,计划以后做个老师。很庆幸当时学校允许我跟着汉班上英语课,不然我跟着蒙班上英语课的话,就得从ABC开始学。记得军训刚结束,我就跑去报名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可想而知当时的自信心是爆棚的。但我一直没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直到读研究生,才开始真正开口说了英语。 博士毕业后,我就留校任了教,用蒙汉双语讲授家畜育种学和马生产学。后来参加了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的考试,顺利地拿到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我的导师 起初选择导师时,我就给自己设置了难度。很多访问学者,在一年的时间内是无法参加导师的课题的,更多的是利用这段时间,体验国外校园的学术气氛、教学环节。我不想让自己太过轻松,在自己的专业里选了最难的数量遗传学,联系的是一位美籍华人,他是我们国内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的鼻祖吴仲贤先生的徒弟,功力自不必言。导师每天朝九晚五,比美国的教授勤奋好多,文章也是一个月一篇,光是这点就让我受益匪浅。导师每天按时到办公室,因为研究领域的关系,我们需要天天在办公室电脑前工作。在国内从来不坐班的我,在美国过了一年坐班的生活。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导师请我去附近的意大利餐厅,我回国前,又在另一家意大利餐厅给我送了行,都是前后一个小时,简单得很,美国的社交让人感到轻松、舒坦,着实值得我们学习。 乌尼尔夫与美国教授夫妇。 乌尼尔夫 供图 美国课堂 在国内我是教遗传育种的,具体的物种是马,所以我选择了跟数量和马相关的一些课程:数量遗传学、基因分析的混合线性模型、马生产管理学、马营养学和马在社会中的历史影响等。每一位老师都很友好、热情地允许我去旁听。 第一节课老师都会给学生发syllabus,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在国内是很多年不变的,老师很难根据自己的课程计划来对大纲进行调整,所有大纲合订成厚厚的一本,别说学生,老师们写完大纲也从来不看一眼。但美国老师发给学生的syllabus内容很多,包括老师和助教的信息、上课的日期、课程进度的安排、课程结构、课程的要求、考试考核方法、作业布置等。这里还有几个内容可能国内院校是从来没有的:教室里使用手机的规定,学术诚信,性骚扰,公平、多样、机会平等、反歧视行为,心理健康和压力控制等。在国内这些规章制度或者道德规范需要通过院系、学校的督导来执行,反观他们直接由任课老师发给学生,每位老师都强调一次,遵守的情况自然不一样。 数量遗传学是必听的,课程极其有难度,用汉语讲也很难理解,更何况是用英语。这门课是给研究生开设的,但选修的人很多。课程共设了7次讨论,班里的所有同学被分成7组,自由组合,每次由一个小组组织讨论。老师的syllabus里已经安排了讨论的内容及阅读的文章,只要自己知道哪天讨论,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每位同学都要发言,围绕讨论的内容发表意见。我选了个靠后的日期去讨论,好用更多的时间去做准备。 基因分析的混合线性模型是我导师的课,一共8个学生(两个美国人,四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和一个印度人)。这也是一门很难的课,美国人也不愿意学,这在哪儿都一样。 所有我旁听的有关马的课是给本科生开设的,这些课对我来说就比较得心应手。因为是我自己最懂的行业,交流多于学习。 选“马生产与管理”这门课的全是女生,老师也是女士,30多个人中就我变成了另一种少数。我有机会给全班同学做了一次关于国内马业发展情况介绍的专题,这也是我第一次给美国学生上课。这门课中最吸引我的是实践课的环节,主讲老师把她的研究生课题有机地跟学生的实践课结合。学生分成很多小组,4人一组,帮助研究生打理在实验阶段从校外马主那儿借用的马匹。她在google document里上传了一个可共享编辑的文档,这里有马房工作的时间表,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去。她们当时研究的课题大体是给马喂不同的饲料,在24小时内每小时采血样化验。上下午马的运动、马舍的打扫都由学生来完成。在采血日,每组要值班4个小时,因为是24小时不间断工作,有的组需要凌晨工作、熬夜。但我发现这些女生都按时完成了所有的任务。突发情况需要调整时间时,她们会群发邮件,求助交换值日,这些细节让我很佩服美国学生的自律能力。 “马在社会中的历史影响”这门课是一个在线课程。这门课程让我充分体验了美国校园网的强大。国内高校虽然有很好的校园网平台,但在线课程的实施还有一段距离。在美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账户,登录进去可以看到自己所选的课、缴费情况、校历等诸多内容。这样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全面、宏观地了解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作出更妥善的部署。每一门课点进去可以进入到教师控制的页面,这里有syllabus、课程进度、作业和论坛等。在线课程的内容更丰富,有教师的录音、视频、幻灯片、辅助读物和课程论坛等,如果这位老师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会有专门的人过来指导老师顺利地操作。这样的在线课程内容和形式非常灵活,主讲老师还邀请我给她做一些课件,我自己录制了介绍蒙古马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给她,她直接链接到她的课程里,成为她课程的一部分。 回顾我的成长经历,我所受的教育大部分是在民族地区完成的,我的老师都是蒙古族,我们都是用蒙古语进行沟通。语言不只是一个工具,它是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不容小视。掌握好自己的母语对学习外语只会是帮助,而不是障碍,我深刻体会并用我的行动证明这一点。我申请到的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从申请到完成项目回国,最大的感触是整个项目非常公正、公平、规范。只要你的能力满足了条件,就可以获得项目的资助。一直很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拿出资金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我也想好好地把学到的、看到的传授给我的学生们。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