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因地制宜,走好学校质量提升之路
www.jyb.cn 2015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10期
专家点评 因地制宜,走好学校质量提升之路 客观地说,共和县民族中学的办学环境和学校条件是不太有利的。但是,为什么它能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脱颖而出,并进一步引领区域教学改革?我认为,这与他们“草根式”的执着与成长智慧密切相关。 近年来,青海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坚持“政策倾斜、优先发展、切实加强”的工作思路,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地区“两基”工作,于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民族地区“两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通过优化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教育质量,推动了基础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跨越发展。但是,好的外部空间和政策支持最终转化为让学生受益,关键取决于学校内涵的建设水平。共和县民族中学正是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发展平台走了一条苦练内功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全面分析学校情况,寻找不利中的有利点。学校没有桎梏于办学环境和条件,而是积极探索“提质”出路,努力化不利为有利,创造了“模式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全面提升”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这既是对校情、学情作了全面调研获得的认识,也是他们据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学术理念和规范,以明确的指针引领着课堂教学从以往一味重教转向以学定教,在教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精细研究学生实际,构建自主合作型学习体。学校充分顾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没有做花架子、走过场,而是求真务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在“预习自学、自主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质疑”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清理过关、当堂检测”的环节。这对于内地条件优越的学校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经验,但对其而言,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一着。 据实践行教学模式,创设本土化教学范式。当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涌现了林林总总的“教学模式”,但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挥其功能的,没有哪一个模式放之四海皆准的,如果对某个模式趋之若鹜,其结果必然是削足适履。共和县民族中学坚持自己的教学改革方向,大胆实践,不随便跟风,根据语言环境、家长及学生意愿,科学推进双语教育。同时,在具体教学改革中及时研判,对移植来的“导学案”赋予了本土性,果断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导学案”。 审视课程文化功能,强化科学技术教育。根据民族地区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优化理科教学,强化实验实践,丰富学生课外阅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以较强的师资配置和开发的教学软件资源进行教学,对现代科学发展及其精神作出积极的回应,有力地提高了民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兴趣。 明确学校发展核心,注重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特别重视教师培训,在常规培训中探寻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基于学校实际开展的校本培训,为真正解决教育中的真问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进而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整体提升。 民族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它的重要性是怎么讲都不为过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教育也必然要走一条质量提升之路。办好民族教育,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各级政府的关注,但除此之外,学校自身也需要更新办学理念,完善教育途径,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师素质,因地制宜地走“草根式”发展道路,这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己的生活内容,才能确保民族教育在更高的水平上持续发展。 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