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丹青难写是精神
www.jyb.cn 2015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10期
专家点评 丹青难写是精神 —— 评洪汉英工作室的成功经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洪汉英老师长期在民族教育园圃中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擅长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可谓是沪上高校诸多同行中的佼佼者。近年来,为了推广洪老师在工作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在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委的首肯和鼎力护持下,成立了洪汉英工作室,工作室专门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开展探索实践,完善教育方法、分享教育经验、共用教育资源,扎扎实实地做了许多工作。工作室在培养学生攻读学业、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加强从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完成相关研究课题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洪老师个人由此也得到学术上的奖励及政治上的荣誉。笔者因为工作关系,和洪汉英老师有过多次接触和联系,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与洪汉英老师的结识,缘起于2011年初夏的一次调研,当时笔者因领衔承担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课题,需要了解在沪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近况。在所走访的几所高校中,上海中医药大学特地引进的新疆锡伯族教师洪汉英给我留下了最深也是最佳的印象。我们课题组一行在采撷归纳沪上几所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上得来的访谈记录时,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洪汉英老师认真尽责的工作精神。她完全是发自肺腑地热情对待学生吁求,以心换心地呵护照顾学生,来自祖国边陲的各族学子都亲切地叫她“洪妈妈”。后来,从电视新闻报道中,我获知身为普通教师的洪汉英,因工作表现出色,光荣地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根据我对她的了解,深感这是实至名归的荣誉。以后我们之间还有过业务上的联系,洪老师都一如既往地尽力帮助我,给我的相关田野考察提供了很大支持。感激之余,我再次感到,洪汉英老师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到这些,与其在工作上的尽心尽责、在业务上的专研精通、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都是直接相联系的。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从新疆等西北地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其思想状况大多存在着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多对政治不感兴趣。相对汉族学生而言,少数民族学生一般表现得对国内外政治问题很淡漠。目前高校思想工作方面的确有着收效甚微的窘况,汉族学生对“注入式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有抵触或逃避现象,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事实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更敏感,许多事情稍有不慎,即会出现连锁反应,这也让很多辅导员老师感到十分棘手。 二是最关心毕业后的去向。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对这方面问题甚为关注,存在很大的失落感,有些学生甚至从骄傲到焦虑,乃至沦为煎熬。出于恋家情结,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想回到自小熟悉的文化环境,因而想回家乡工作。有的自身能力有限,而且没有可依托的家庭背景、社会资源、人脉,成为职场上的屡屡碰壁者。作为求职方面的弱势者,他们急需有关部门给予实实在在的就业帮助。而内地高校培养出来的个别学生在新疆竟然失业,令人匪夷所思。若长此以往,怨怼愤懑的心情会让这些血气方刚、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青年受到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蛊惑与拉拢,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是对民族宗教问题认识模糊。这主要表现为容易接受本民族内部传输的负面消息。平日与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同学保持相对疏离的关系,聚会主要在本民族同学中举行。还有人把信仰宗教视为天经地义,认为是学校必须无条件接受的民族习俗。 上述几点所反映的只是一般面上的基本情况,目前高校内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很难就此得到全面深入的反映,但从他们大多数人对宗教和民族概念的模糊认识,就可窥见端倪。我们感觉到这一群体在思想上存在着暗流涌动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难以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宗教极端思潮的侵蚀和影响。 而从洪汉英老师的工作成就来看,我觉得其经验确实值得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同行们汲取和借鉴。若大致概括,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条,值得推广: 其一,以心换心,攻心为上,把争取人心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抓手。生活中讲暖心话,办贴心事,让初来乍到的少数民族新生感到老师的热心和诚心,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促膝谈心,让思想教育的内容润物细无声地传输给学生,这种贯穿人性意味的思想教育工作,用走心和启发的方式,最易打开学生闭锁的心门。 其二,手段多样,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责任心,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寒暑假社会调研活动,目的就是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走出校门,主动融入社会,了解各地的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等情况及群众需求,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父老乡亲宣传中医药健康知识。也使学生在这种特殊的调研中了解、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宝藏,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专业课了解和梳理民间医学、民族医学及区域医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越多,也就越能让学生在拓展视野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假期中过得更加充实,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更难能可贵的是,洪汉英老师及其工作团队还带领内地汉族学生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在新疆喀什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让汉族学生亲身感受新疆的少数民族风情,领略少数民族文化,也能令少数民族学生及其家长通过尽地主之谊而提振民族的自豪感,展示民族的热情和风采。这样也能拉近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洪老师和其他老师带领学生去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进行交流学习的做法,同样能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到上海在援疆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感受国家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自强观念。 其三,深度访谈,家校联动,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通过这些年来的教育实践,洪汉英工作室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专门建立起学生深度访谈制度和家校沟通机制。每年寒暑假,洪汉英老师都要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其足迹已遍布新疆各地,5年中行程竟达10万多公里。教师代表的是校方,对远道而来送上一片赤诚之心的教师,家长方面自然心怀感激,对校方在学生教育上的要求予以配合。家校合力育人的平台既已搭成,学生的任何细微思想动向或需求,都有可能经由家长方面传递给学校,从而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避免无的放矢。这也是舍弃自己假期休息的洪老师及其同事们用辛劳获得的回报。 其四,榜样力量,示范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洪汉英老师所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有意敦请少数民族优秀专家、学者到校给学生作报告,通过这些鲜活的榜样来增加正能量。同时借助开设一些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和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观。 诚然,上述概括远不足以囊括洪汉英老师及其团队的经验。在其他方面,例如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上的服务与管理、帮助外来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融入上海和校园生活、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主动出击帮助毕业学生解决就业、培训更多从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洪汉英老师这些年来所付出的努力都可圈可点,其获得的成绩都是可以总结的宝贵经验。常言说得好:独木不成林。正因如此,洪汉英老师的经验更值得探究与推广。 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印发,其中专门强调“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也包含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树立正确宗教观,试点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和有关宗教法律法规教育等内容。个人以为,根据目前上海乃至全国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些受到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的情况,有关部门的现行管理方式及效果值得重新评估和反思,如何更有效地抓好相关管理值得进行认真探究。调查表明,很多在学校专职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或多或少地对做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产生畏葸不前的情绪,主要原因在于相关的民族宗教和礼俗文化方面的知识匮乏,而导致不会管、不想管、不敢管。有的管理者反映,只要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就怕犯错误。这表明,校园内连起码的治标措施都相对匮乏,遑论治本机制的设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结和介绍具有实际操作可能、可以直接效仿的洪汉英工作室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