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
www.jyb.cn 2015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10期
关键词 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上海高校辅导员“洪汉英工作室”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特别是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经验,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值得全国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同行借鉴。让我们看看洪汉英工作室都有哪些成功经验。 案例 实践育人 全程管理 —— 洪汉英工作室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探索 “2009年6月,我从新疆医科大学调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担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辅导员。刚工作了一个月,就发生了乌鲁木齐‘7?5’事件。当时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非常忧虑,于是开始学习民族学、宗教学,读《西域通史》,坚持到新疆进行家访,了解学生成长环境。从那时起,我开始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需要为目标,从事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探索和实践。” 8月19日,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次日,参加会议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洪汉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在上海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开端。 近几年,以洪汉英为代表,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逐渐形成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和举措。2012年8月,在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高校辅导员“洪汉英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秉持“决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理念,建立了包括校内成员、校外成员以及新疆内派干部的工作团队,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同时在上海各高校中实现了经验共享、资源共用,形成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有效合力。 针对内地高校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四多四少”现象(物质上帮助多,理想信念教育少;生活上关心多,思想上关心少;短期考虑多,长远考虑少;求稳考虑多,深层大局考虑少),上海中医药大学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业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帮扶等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以实践促认知,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探索党建新形式。坚持基层党支部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帮扶,让基层党员和民族学生增进了解,互帮互助,形成思想引领和情感依托。这促进了民族团结,也有利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开展寒暑假社会调研活动。鼓励民族学生走出去,深入群众和基层,了解当地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等情况及群众需求;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宣传中医药健康知识;了解、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专业课了解、梳理民间医学、民族医学及区域医学。 开设人文实践类选修课、沪语课。上海中医药大学每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西域文化解读”“公民与法治”等课程,由洪汉英工作室承担教学任务,旨在让更多的内地大学生了解新疆。沪语课则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见习、实习阶段能听懂沪语、讲沪语,让学生更好地与医生和患者交流。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海派文化,开拓了视野,增强了对中华文化、对祖国的认同感。 建立学生深度访谈制度和家校沟通机制。每年寒暑假,洪汉英老师都要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其足迹已遍布新疆各地,5年行程10万多公里。通过与家长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成功构建了家校合力育人的平台。 从全员到全程,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服务与管理 家校联动的适应性教育。民族学生在语言、风俗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为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学校组织召开新疆少数民族新生见面会,充分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努力帮助他们融入校园生活。 为了实现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无缝对接”,学校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提前到发放录取通知书时。2014年、2015年,洪汉英工作室成员连续两年赶赴新疆,对即将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就读的新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宣讲,从学生入学适应、大学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等方面让学生及家长了解上海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视,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对新生进行学生手册的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学生手册中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不得进行宗教活动、不得封斋,禁止穿戴宗教服饰等。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学生懂得了要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学生。 积极有效的学业提升计划。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教育上,不降低学业考核目标,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学校设立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业进步奖、语言奖、直研奖、团结进步奖),单独设立民族学生直升研究生通道。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已经有近10%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被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有5%的学生考取其他院校研究生,获得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的学生达58.8%。 主动出击的就业帮扶措施。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学校主动出击,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走出去”即带领学生赴新疆参加招聘会,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组织用人单位、已就业学生与毕业生开座谈会。“请进来”即请用人单位来学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招聘会。2010、2011、2013、201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均实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100%就业。 依法依规的服务管理原则。学校本着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严格按照校纪校规管理民族学生。同时,也从特殊重要战略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切实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相结合、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效管理体系。学校还设立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年级心理委员,协助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和参加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年级心理委员积极配合,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及时化解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用经验建团队,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队伍 上海中医药大学以洪汉英工作室为载体,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培养与工作室团队建设工作。为了培养更多专业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校内遴选出6名辅导员作为工作室成员,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工作室还从上海20所高校中遴选20名辅导员加入工作室,新疆派驻上海高校的干部也加入了洪汉英工作室。工作室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分为“适应性教育”“学业能力提升”“就业帮扶”“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5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应成员负责。成员结合自己所负责的模块开展具体工作和深入研究,这种工作与科研“双管齐下”的方式有效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工作室团队的课题研究成果“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现状与对策”获2014年上海市第十一届德育论坛一等奖。 工作室辅导员定期就相关工作开展专题研讨、共享经验,促进了上海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快速成长。工作室第二批成员计划用一年时间围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的全流程进行学习、研讨,并结合本校情况进行实践。今年暑期上海外国语大学“琢玉行”师生团队赴新疆学习调研并走访重点用人单位,标志着洪汉英工作室第二批团队的研究进入全面实践阶段。 总之,洪汉英工作室大胆探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辅导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值得推广的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