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育爱,教育与成长同步
www.jyb.cn 2015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三期
教师为2012级西藏班学生返藏送站。 资料图片 在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里,有一群特殊的学生——她们是清一色的女生,全部来自西藏。 这所建于1958年的学校,在半个多世纪里培养了无数优秀幼儿教师。2010年,学校又担负起了一项特殊培养任务,成为全国9所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内地西藏中职班”的学校之一。从那时起,学校每年秋季开学,都要迎来80多名来自西藏各地的初中毕业生。她们,将在学校接受为期3年、专业而系统的幼儿师范教育。 如今,在校的学生已到了第五届,前后共有275名学生在校学习,已经有两届141名毕业生回到西藏,成为当地学前教育的优秀新生力量。 回顾5年的西藏班从教历程,西藏班负责人龙晓凤对当初的迷茫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只有一个原则,因材施教,要找准切入点,找适合这些孩子的教育模式。” 动情:教育的效能在感动 十三四岁的女孩,从雪域高原来到东北的城市沈阳,由于地域、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的变化,首先遇到的是诸多不适应。 比如饮食上,学生吃不惯蔬菜、鸡蛋和鱼,只喜欢吃肉、土豆和辣椒。学校的老师们每顿饭都得在旁边守着,严防她们挑食。比如过“防病关”,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生来到内地之后,特别容易生病。每年一开学,学生到校后要先做全面体检。老师盯着她们添加衣服,严防感冒;每天上午跳锅庄、跳绳,加强身体锻炼;每天给教室和寝室消毒;每晚睡前给她们测量体温,有问题早发现;宿舍楼里每天晚上都留两个班主任值班…… 老师管得严,管得宽,管得细,但这绝不意味着老师和她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你追,我躲,我犯错误,你抓个正着。“我们要把学生理解成一个在慢慢尝试着学走路的孩子,她们的成长过程是在成人指导下选择、尝试和担当的过程。” 西藏班的班主任、管理老师、校医等女老师组成了一支“妈妈团队”,充分发挥着“婆婆妈妈”精神,为女孩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老师家里也有事儿,也有自己的孩子。老师是为了我们才顾不上家的。”女孩们纯真的话语,道出了老师们的不易:西藏班的管理老师、任课教师每个节假日都要陪着学生,半夜爬起来带着学生跑医院更是家常便饭。这种付出背后,不是一时的功利心,而是一颗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真心。 旦增是个特殊的学生。她刚来到学校的时候头发短短的,像个小男孩,特立独行,总是寻找质疑、叛逆的“敏感点”。经了解,老师们发现,她一岁时父母离异,自小在奶奶家长大,奶奶又极度重男轻女,一直把她当男孩打扮。由于缺少关爱,她遇事就像一个刺猬,先把自己保护起来,却在无意中伤害到他人。这个孩子,她渴望爱、渴望肯定,却又不知如何去获取。 龙晓凤在跟旦增相处时,总能找到她“发光”的地方,对她的任何一点积极变化都予以肯定。当她像刺猬一样竖起自我防御的心理防线时,龙晓凤领着她进行角色互换,让她体会那一刻别人真正的心思是什么,哪些事情是她自己过激了。慢慢地,旦增改掉了抽烟、喝酒的坏习惯,还留起了长头发。毕业典礼上,几乎脱胎换骨的旦增流着泪说自己的变化:“上次我回家时,我的妈妈都认不出我了……谢谢老师们始终没有放弃我,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真正成长了。”如今,旦增已经回到拉萨找到工作。每当她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难题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向母校,向那些“妈妈老师”咨询。 入心:教育的本质是影响 老师们都知道,西藏班学生最让人欣赏的特质是“讲理”。“那样公平吗?”是她们时常会发出的质疑。 根据学生的特质,“坦诚、讲理、公开、公正”贯彻在学校对西藏班管理的一切过程中。5年来,经过不断摸索,学校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西藏班管理制度、运行规则。有一些是普遍性管理项目,如教学管理、学习指导、纪律作风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还有一些是针对西藏班学生特点的特殊管理项目,如政治思想管理、身体健康管理和安全保障、日常个人生活管理等。 教育入心,关键是要取得学生的真正认同。上述规则的制定与实施,从不靠简单的命令,而是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取得认同后,自动自觉地执行。诸如不及格免看电视,直到成绩追上来才可以;假期外出为什么要在某个时间点返校……不管大事小事,学生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后,才会心悦诚服,笑着点头同意。 西藏班学生初入校时,难免在思想意识上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西藏班的管理者们从不回避矛盾,而是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从本校西藏班学生和汉族学生各种不同待遇对比,看国家对藏族孩子政策上的倾斜,体验国家的关爱;从本校教师与教职员工的无条件付出,给学生家的温暖,看爱的无私……通过沟通与讨论,懵懂而又真诚的学生们开始意识到,“平等”的本质是互相尊重,而不是特殊化,更不是单方面地付出。 当学生把这种意识接纳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时,她们身上的自立、自尊、自强的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教育的效果也就由内而外地体现了出来。 入脑:教育的力量在引领 “如果你问我们的孩子‘听明白没’,她们回答‘听明白了’,不见得是真懂,一来是她们不好意思说听不懂,二来她们只领会到这句话需要这么回答。你们不要因为她们说自己会了实际上没会而生气啊!”龙晓凤在每个新到西藏班任课的老师上课前都会反复叮嘱。 这番话不是夸张,西藏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设计相关教育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才是与她们切合,又符合“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目标的?经过讨论与探索,老师们的结论是:要教给学生与她们认知水平相适合的,实用、针对性强的内容。先过语言关,艰深繁难的理论内容需要调整。学生爱唱爱跳,就加大视唱、音乐、舞蹈、乐器、美术、手工制作等课程的教学安排。 针对学生基础不一的情况,西藏班设立了“小先生”制。各班把文化基础扎实、表达能力强、威信较高的学生挑选出来,组成“小先生”队伍,分别担任各门主课的课外辅导员,将当天学习内容用藏语向基础薄弱的学生再讲解一遍。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母语理解了所学内容以后,再转用汉语进行一次加工,理解与记忆的效果都明显提高了。 为了做到学用结合,学校多方搭建平台,给学生自主展示的空间:为强化汉语训练,多种途径进行语言训练,除课上精讲多练外,学校每年组织至少一次汉语口语大赛、课本剧大赛、儿歌大赛等;为促进舞蹈、音乐课学习,所有的活动都安排了演出环节,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足够的表现机会……这种锻炼与展示,强化了她们说、唱、跳、演的特殊能力,更关键的是提高了她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 合作互动:教育的过程在行动 西藏班教学楼三楼的多功能演播厅的背景墙,是一幅巨大的布达拉宫图刺绣。它是由2012级两个班58名学生,历时两个月,选图、打样、选线,再一针一针刺绣、缝合完成的。 两个月里,女孩们天天加班加点,手工老师天天得催她们歇一歇。当两个班各自分绣的部分往一起合拢时,需要把作品抬到其中一个班里,集中班级全部桌椅,拼成一个大案子,在那上面进行最后的缝合、拼接。学生一部分在桌子底下蹲着递针,另一部分在上面接应。隔10分钟就得换一批人。绣完整合完,三四个请来的力工都抬不动这幅绣作。女孩们不许其他人卷折作品,她们要自己平抬着它,举过头顶,把它请进演播厅。当她们把它用头顶着送到三楼阶梯教室的舞台上时,张张小脸涨得通红,兴奋得尖叫连连。 这也许只是一个手工制作过程,但背后的象征意味真是令人惊叹,引人深思。女孩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合作,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若问女孩们在离开学校时,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拿到了普通话等级合格证、计算机技能水平证?是学会了歌舞弹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慌乱与胆怯?是学会了以一颗爱心面对幼儿,以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去面对未来?都有,但又不完全是。最重要的,是她们找到了自己。 “对的事儿,别人不做我们做;不对的事儿,别人做我们也不做。”踏上返藏的列车后,对外,女孩们尊重乘务员,帮着收垃圾,自觉维护车厢秩序;对内,彼此之间互相关照,闲下来唱儿歌、英文歌曲,回忆在学校时的趣事……她们言行中流露出的文明意识、文明自觉行为不但让随行老师深感自豪,还引来乘务员的好奇询问及青藏铁路线新闻部随车记者的追访。 “教育的本质是影响,真正的影响,首先要入心;教育的力量在引领,这种引领要入脑;教育的效能在感动,想要入脑先要入情;教育的过程在行动,真正实现教育目标要通过合作与互动。”这是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校长肖波对内地西藏中职班教育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时得出的经验之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