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培养:走出双语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四期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拉祜语课题教学(资料图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一度陷入生源数量严重不足、招生人数逐年下降的困境,专业学科建设、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而与此同时,地方高素质双语人才短缺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996年12月,云南省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2000年12月正式颁布实施《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年12月,“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被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并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优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培养输送一批地方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一项摆在云南民族大学面前的紧迫任务。 走上改革之路 根据云南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省情特点,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行程十余万公里,跑遍云南省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按照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状况,开始着力进行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2001年,云南民族大学提出了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下开设“纳西语言文学与东巴文化”方向本科班的设想,得到了云南省教育厅招生考试院的批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云南民族大学与丽江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3月签订了合作培养纳西族专门人才的协议,合作期为5年。 根据协议,双方在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下新开办纳西族语言文学及东巴文化方向本科班,云南民族大学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丽江籍纳西族高考学生,为弘扬纳西族东巴文化、推动丽江民族文化建设、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丽江市人民政府一次性划拨100万元人民币给云南民族大学,主要用于教材编写、教师聘用、教学设备购置、学术交流及专业学科建设等,从而开始走上了“学校+政府”联合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改革之路。 学校和政府双方在人才培养定位、经费投入、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材建设、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做出了合同式的规定。其中,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由地方政府按照实际需要的标准来设置,改变了过去单纯由学校设计的做法。 每个地州根据人才培养规模,一次性投入50—100万元的人才培养共建经费,地方政府同时提供必要的一线专业教师和教学实践基地,凡进入该培养模式的学生,毕业后由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安排到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就业,不仅满足了当地对紧缺人才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比如丽江市已毕业的70余名毕业生,在掌握了纳西语言文学和东巴文化专业知识后,均已由丽江市人事部门安排就业。通过这一培养模式的实践,学校和地方政府找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对接点,学校找到了为边疆民族地区提供对口的、高质量教育服务的方式,民族地方也得到了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人才。 云南民族大学与丽江地方政府构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多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主动提出与学院建立合作培养关系。 2008年以来,学校先后与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石林彝族自治县等14个州、市、县签订了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地方政府先后共投入800多万元作为共建专业资金。丽江市、西双版纳州等地、州、市、县纷纷要求继续签订第二期培养协议,其成果得到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认可。 此外,“学校+政府”订单式双语人才培养模式多次在相关学术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先后派出专人到学校进行考察和交流学习,得到了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 改革亮点纷呈 亮点一:实行加试民族语口语并单独划线招生政策 为保证生源质量和招生人数,学校提出了加试民族语口语并单独划线招生的建议,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即每年5月由学校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织考生进行母语口语测试,学校从当年参加民语口语测试合格且高考成绩达到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划定的分数线的学生中择优录取。 亮点二:根据需求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在保留原有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和民族地区的社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建构。以迪庆藏语言文学方向为例:在学生学习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基础课程的前提下,根据迪庆州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专门开设香格里拉藏语方言、藏文古文献研究、藏语民间文学等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特色课程,形成了该培养方向的一个课程群。 亮点三:实行“一干多枝”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一干多枝”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主干,形成了“1+3”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学生进校后先完成通识课、基础课阶段的学习,再按不同民族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不同语种的分流学习。目前,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重点开设了藏语、彝语、拉祜语、景颇语、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佤语、傈僳语、纳西语、苗语、壮语、哈尼语11个民族12个语种教学班,既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和就业需求,又满足了民族地区对本民族语言文学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今后将根据各民族对双语人才的需求情况,灵活调整语种和培养方向,力争开齐云南省22个少数民族使用的26种语言课程。对人才需求暂时处于饱和状态的语种方向,采取隔年招生或暂时停招的方式来及时调整语种方向。 亮点四:实行专业实习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了按不同语种设置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根据实习任务的要求,每个语种设置3-4个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集中实习的需要。以德宏州为例,分别与德宏州民族委、德宏州团结报社、德宏州民族出版社、德宏州文联、德宏州人民广播电台五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为该方向学生的实习提供了锻炼平台。 亮点五:注重社会评价方式 建立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参与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在长期坚持学生评课的基础上,强化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充分发挥学校、学院督导团的监督评价作用。注重以用人单位、报刊媒体为主的社会评价方式,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表现的跟踪调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亮点六: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 以建设省级教学团队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学科优势,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团队成员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在民族语文学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促进高水平成果、高层次立项、高档次奖项的产生。目前38个团队成员中有28人为少数民族,基本包括了藏、彝、拉祜、傈僳、佤、景颇、德傣、西傣、苗、壮、白、纳西、哈尼等主要少数民族。 改革影响深远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所开设的12个语种中,11个语种为跨境民族语言。这些毕业生在长期扎根边疆的同时,充分发挥双语的优势,大力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抵御境外宗教和敌对势力的渗透,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双语人才成长为当地主要的领导干部。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综合性配套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地方政府与学校找到了对接点,毕业生回到边疆民族地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后,对帮助当地发展文化旅游,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学院以改革为契机,积极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学科品牌,推动与南开大学合作共建的“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和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少数民族语言重点实验室”项目的开展,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文献资料、口承文学资料进行收集、发掘、整理和数字化加工,提高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语言研究的能力,同时有效抢救、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料和濒危语言,以此带动和推进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同时,利用跨境语言的优势,进行了多种语言的跨境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 “学校+政府”订单式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民族地区对双语人才的需求问题,同时该模式既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力举措,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该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教材”系列曾荣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2009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