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三中学

校园“碳”路者——高中生主导减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张焕玉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校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减碳实践落地生根?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三中学给出了答案——由高中生牵头组建“校园碳路者”团队,自主设计实施校园减碳方案,在促进低碳理念融入校园日常的同时,探索出中学阶段“学生主导、多方协同”的生态文明教育新路径。

打破传统模式:高中生当主角,从“被动听”到“主动干”

以往在绝大多数中小学的“绿色校园”叙事里,主角永远是行政楼里的各处室:总务处负责换LED灯,德育处下发“节能减排倡议书”,班主任在家长群转发“地球一小时”海报,学生只需要“跟着做”——签个名、关盏灯、拍张照之后任务就算完成。学校选择反其道而行之,将校园减碳从“成人世界的行政任务”转化为“青少年的成长课题”,把发现问题、制定规则、评估效果、迭代推广的“完整闭环”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同时拥有“话语权”和“执行权”,真正从“被执行者”变身“主策划人”。

学校选拔拥有不同学科特长的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实地观察、师生访谈、分析设施运行记录等梳理出校园碳排放的四大核心问题,进而明确“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低碳行为养成、低碳理念传播”的减碳方向。团队还制定了清晰的阶段性目标:1—3个月减少显性浪费,3—6个月建立长效机制,6—12个月形成低碳文化并辐射至家庭社区。在整个方案设计过程中教师仅提供思路指导,从问题调研到步骤细化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方案落地:小举措见大成效,多方协同聚合力

“教室节能监督小组请注意,放学前10分钟开始巡检!”每天下午放学时段,学校教学楼都会响起这样的提醒。这是“校园碳路者”团队细化方案的具体行动之一——每个小组各司其职,张贴“节能打卡表”公示班级用电情况,手绘节能漫画海报贴满楼道。在学校食堂,“自带餐具减餐费”“小份菜窗口”成了新潮流,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大幅度下降;校园角落增设了标注着学生手绘分类指引的垃圾桶,“垃圾分类引导小组”在高峰时段现场指导同学进行分类;“旧物共享角”里,消毒后的闲置课本、文具、体育器材供学生免费领取。为了使减碳覆盖面更广,团队还推出“绿色通勤周”,学生记录步行、骑行或乘公交上下学情况可获得校园积分。

实施过程中,团队联动总务处争取设施支持,联合德育处将低碳行为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邀请环保教师示范指导。同时,团队通过家长会形式带动家长参与“家庭低碳打卡”,形成以学生为主导,学校、家庭、部门协同的减碳合力。面对旧物破损、家长担心通勤安全等问题,团队也会及时收集反馈、调整策略。

在持续推进中,团队定期开展“低碳成果分享会”,学生用数据和照片展示班级节能成效。例如,某班通过严格执行关灯制度实现每月平均节电20度;有的小组分享垃圾分类准确率从初期的60%提升至95%的改进过程。这些真实案例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团队创新推出“低碳创意赛”,鼓励学生设计节能小发明、撰写减碳倡议书,优秀作品不仅在校园展出,还通过学校公众号推送至家长群,带动更多家庭践行绿色生活。针对家长关注的通勤安全问题,团队联合交警部门在校门口设置临时护学岗,制作安全骑行、步行路线图发放给学生。一系列举措让校园减碳从单一行动逐渐变成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生活方式,也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

效果凸显:低碳成新风尚,教育实践双向赋能

如今走进单县第三中学,“人人谈低碳、人人践低碳”的氛围扑面而来。课堂上,学生会主动提醒教师关闭闲置的电子设备;课后,“如何改进旧物循环”“绿色通勤更健康”等成了同学间的热门话题;“低碳知识讲堂”到课率持续攀升,学生从“被动接受环保知识”转变为“主动践行低碳理念”的主力军。

数据直观体现了变化:教室灯光、空调、投影仪等设备忘关现象大幅度减少,规范使用教室灯屏、空调等的班级占比不断提升;食堂剩食量减少30%以上,一次性餐具使用量下降超50%,食堂“小份菜”窗口排队队伍更长;“旧物共享角”每日流转物品超20件,可回收物分拣量翻了一番;“绿色通勤周”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学生的长期习惯,近40%的学生坚持步行、骑行或乘坐公交车上下学,部分学生还主动拒绝家长私家车接送;废纸回收率从不足30%降至10%,纸张浪费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文化层面,分类桶旁的学生漫画海报、低碳创意大赛优秀作品等,将校园变成了生动的低碳“活课堂”。“低碳知识讲堂”“绿色通勤周”“家庭低碳行动”等活动定期开展,让“人人谈低碳、人人践低碳”的氛围融入校园日常,在为生态文明教育注入新内涵的同时更奠定了校园持续减碳的思想和行动基石。

单县三中高中生主导的校园减碳实践,打破了传统校园减碳工作的行政主导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造力,探索出一条“学生主导、多方协同、分层推进、动态调整”的减碳路径。实践表明,高中生完全有能力成为校园减碳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参与不仅能有效推动校园低碳建设,更能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实现教育与实践的双向赋能。此次实践过程中,学生自发组建“校园碳路者”团队,围绕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主题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意项目,如“光盘打卡挑战”“旧物换绿植”“碳足迹可视化墙”等,既贴近校园生活,又富有教育意义,显著提高了全校师生的低碳参与度和环保意识。当然,本次实践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减碳方案的系统性有待加强,部分措施的长期坚持效果需要进一步巩固,与社区的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未来,学校将继续支持“校园碳路者”团队的工作,一方面引导学生优化减碳方案,增强对校园碳排放的系统性分析,提升方案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推动“校园—社区”联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低碳宣传与实践活动,扩大减碳影响力,让高中生的“碳路”实践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