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大官网近日挂出《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简称《条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对《条例》的意见和建议。《条例》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发现、诊治、工作机制保障等方面作了规定,并以立法形式确认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其实,以“立法”的形式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并非广州首创,此前福建省曾立法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这与当下形势有关,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好与坏,各说各有理,赞同者认为学生带手机便于与家长联系,便于查阅学习资料;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在校若需要与家长联系可以求助老师,带手机进校园会让孩子更加沉迷,进而影响学习和视力,不利于身心健康。
众所周知,如今许多中小学生已成为“手机控”,吃饭离不开手机,走路离不开手机,上厕所离不开手机,在被窝里还离不开手机,有的孩子课上也要玩手机,手机已然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其实,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学习,倘若一个连在课堂上也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的人,今后又怎能立足社会、贡献社会呢?
显然,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弊大于利。此次广州以“立法”的形式明令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表明了对手机进校园说“不”的鲜明态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无论从防止沉迷网络游戏还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考虑,不带手机进校园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困扰他们的孩子沉迷手机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以说,广州“立法”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是一种多赢之举,值得点赞。不过从实施效果看,真正扭转孩子沉迷手机的局面还需要家校堵疏结合、齐抓共管。
首先,学校要双管齐下。学校应建立健全一套严格的手机管理制度,不能听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成为一道无解难题。学校还应邀请公安、法院等部门工作人员进校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普法宣传和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做到不带手机进校园。
其次,家长要引导教育。家长要担负起监管的主体责任,既要向孩子讲明违规带手机进校园的法律后果,又要教育孩子不能偷偷把手机带入校园。与此同时,家长也要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场所、时段、时长、频率等,教育孩子在学校要以学习为重,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切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最后,家校要堵疏结合。信息化时代,如果让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引导孩子与信息化时代更好相处,既要学会合理适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又要学会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让孩子不沉迷手机,不能只依靠学校和家长,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孩子既能用好各类电子产品,又不成为“掉进手机里的人”。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26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