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种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请让我看一下您的舌苔……”近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正通过5G传输系统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室中的患者交流。这是该校数字化临床操作技能床旁教学的场景,也是该校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一幅“局部特写”。
早在200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就开始自主研发数字化课程中心——“天空课堂”;2019年,升级为“掌上金课”平台;2022年,迭代升级“畅学杏林”数字化课程中心,推动全校线上资源全覆盖,打通线上线下、远程临床等全场景,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智慧教育模式。
打破时空局限 为师生构建“畅学时空”
病人不会按照书本生病,这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师生们的共识,近年来,学校推动数字化转型,让课堂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学门诊中,患者正在就诊;学校教室中,学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不可能每人每次都跟老师进诊室。如今,通过数字化传输床旁教学系统,我们在教室也可置身真实场景,参与诊疗全过程。”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22级学生赵亦心说。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胡一梅介绍,2020年以来,学校分批完成200余间教室的智慧化打造,实现智慧教室全覆盖。多种类型的智慧教室,可满足师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学、临床带教同步视教、多窗口对比教学、翻转课堂等。
“教学不只在课堂,课堂也不只在教室。”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又在该校工作了10余年的临床医学院教师杨晗感叹于最近几年教学形态的巨大改变。
就在记者采访前一天,杨晗刚刚完成她的AI形象信息采集,包括她的声音、微动作、表情等,系统将基于她的课程内容,为学生生成一位“AI学伴”。“AI学伴”作为教师的“AI分身”,可针对学生疑惑,个性化出题训练、答疑解惑、查漏补缺。
从传统的口耳相传,到新兴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成都中医药大学数字化转型打破时空局限,为师生构建起一个“畅学时空”,也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建知识图谱支撑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医药相关的知识点繁杂零散,却又互相联系,如何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规划,在“知识丛林”中明晰自我能力成长路径?
成都中医药大学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推动课程知识图谱建设,一方面,全面解析课程要素,形成课程学习思维图谱,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另一方面,跨教材、跨课程、跨专业构建知识关系网,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正在学习针灸的赵亦心对此深有感触:“人体经脉穴位复杂,一个病症往往涉及多个穴位,可书上穴位知识是按章节而非病症呈现的,要通过书本搞清楚并不容易。通过知识图谱,我们就能更加便捷、清晰地搞清不同经脉穴位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依托国家级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畅学杏林”平台,成都中医药大学融合校内外各平台课程资源,有效解决课程资源分散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拓展学习边界。
该校中医学专业2022级学生何涵卓对肿瘤学很感兴趣,但肿瘤学在中医内科学的本科教学中课时并不多。“通过线上平台,我可以自主学习更多肿瘤学相关知识,包括西医和中医治疗案例、前沿研究等,这比自己寻找学习资源更为方便。”何涵卓说。
课堂数据画像 精准评价培养目标达成度
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指向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科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借助数字化手段,成都中医药大学推动教育评价更加便捷、更加科学、更加精准。
“所有课程设计都要围绕学生最终学习成果,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对应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杨晗告诉记者,学校依托“畅学杏林”平台,构建起一套“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支持下的中医药多维智能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拆分、对接至专业和课程建设目标分解点,形成人才培养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网,科学评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
2024年,基于AI数据分析功能,“畅学杏林”开通线上巡课督导,以前沿知识、课程思政、课堂互动等元素作为课堂质量评价要素,进一步完善基于AI大数据分析的课堂画像,辅助支持开展智能化课堂评价。“平台依据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等维度,对我们的课堂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精细化、精准化。”杨晗说。
此外,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真实案例采集,搭建结构化临床案例库,支持学生基于案例开展自我学习和中医思维养成的分阶评价;依托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支持“教—训—评”一体化辩证思维评价体系……这些立体化的自我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心里有数”,学成后“胸有成竹”。(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葛仁鑫 通讯员 何元凯)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