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农村教育为了谁

——一个贫困县发展教育的启示
作者:本报记者 康 丽 发布时间:2018.11.14
中国教师报

“要想解决县域脱贫,一定要抓好教育。教育是根本之策,并且不能等。”11月3日,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举办的教育之春系列沙龙总第67期“走近地方·感受变革”系列第8期在京召开,安徽省阜南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云川的一席话,引起了来自北京、上海、安徽的全国政协委员、教育学者与一线实践者的共鸣。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阜南县的“穷”有目共睹。但正是这个穷县脱贫攻坚从教育突破,在县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保障教育投入连年增长,为教育扶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过去的3年里,阜南县累计投入35.9亿元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而去年一年,全县就有8275名农村学生从城区和外地‘回流’到各乡镇学校。”

“为了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阜南县政府出台文件,依据学校艰苦偏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标准,所需资金除省财政拨付外,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予以增补,较偏远地区教师每月的工作津贴、生活津贴最高能补助1790元。”

“建好学校是钱的问题,发愁的是政府。但让孩子等学校就是社会问题,发愁的就是老百姓。所以从长远算大账的角度讲,要加大教育投入,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少建一所医院,这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举措。”

沙龙现场,李云川用数据和案例展示了阜南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实际行动。

农村教育就是城市教育的翻版?农村教育留不住好教师?评价农村教育的标准就是看培养了多少个北大、清华学生?对于这些教育的深层次问题,阜南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我向校长提出来,不要跟我汇报你的学生考上了多少985、211高校,我需要的指标是学校的辍学率是多少,青少年犯罪率是多少。我们需要的是提高在阜南生活工作这些人的素质。”李云川直言,应该用平凡价值观来代替所谓的成功价值观教育学生。

较之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这种教育观的改变更加吸引与会专家的目光。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才是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抓牢了,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感动地说。

“一些贫困地区总是在等政策、等资源,等别人做出来了再去效仿。但等是等不起的,任何教育改革必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效的对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赵玉池看来,阜南的农村教育恰恰突破了“农村教育为了谁”的悖论,农村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走出农村,而是培养本乡本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核心力量。

“谈起教育扶贫,现在钱还是一个问题,但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主要问题已经变成整个教育的观念问题,教育的投入效益问题和教育的质量问题,这是我们扶贫过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提出,教师素养已经成为制约教育扶贫的主要因素。

“教育扶贫的根本问题实际是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问题。教育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教师应该怎么培养我们的孩子?我觉得有必要引起教育人的反思。”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看来,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每个孩子,应该是民生最基本的内涵,也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

“穷县怎么办大教育,穷县怎么办强教育,阜南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政府来说,推进一个县域内的教育公平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且是大有可为的。”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教师的待遇解决了,不等于教师成长的问题就解决了。影响整个教育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素质,接下来要推进教师的职业认同,让教师真正有教育的热情。

《中国教师报》2018年11月14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