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十大创新案例解读

发布时间:2018.03.14
中国教师报

1. 武汉市:强化四种关联,探索师德建设新路径

武汉市坚持以师德为先,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典型引领、专项治理、职业文化四个维度,探索师德建设新路径。

制度与考核相关联。出台《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将师德表现与事业单位考核关联,建立问责机制。发现与辐射同推进。搭建典型发现平台,开展年度教师、最美乡村教师评选。发挥典型辐射作用,举办师德巡回报告,建立“杨小玲小组”等。先后涌现出3名全国教育书人楷模、2名全国最美教师。治理与绩效相挂钩。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投诉查处率达到100%”列为市政府绩效目标。师德与文化共生长。倡导教师读书文化,成立“阅读、成长、幸福”读书分享会和“D40武汉教师读书联盟”;关爱教师心理健康,以江南、江北两个点带动17个区级工作室的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2. 黄冈市:“7+2”模式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落地开花

黄冈市出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探索出“7+2”工作模式,即7项政策举措、2个专项督查,努力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难题。

7项政策举措包括:一是建立乡村学校工勤人员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幼儿教师地方补充机制。由县级政府主导,每年补充乡镇公办幼儿园教师不少于50人。三是提高教学点教师生活待遇。职前本科学历教师,到教学点任教考核合格的,每年享受生活津贴5000元。四是定期组织乡村教师体检。五是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六是推进城乡教师交流。七是构建五级教师培训体系。

2个专项督查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内容,一是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教师补充,二是乡村教师待遇落实情况。通过督查,麻城教师工资待遇2016年预算净增1亿元,浠水、蕲春两地增加5000万元以上。

3. 襄阳市:实施“三名”工程,培育襄派教育家

襄阳市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努力培育襄派教育家,打造万名名师队伍。

搭建平台,提高发展力。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为名师、名校长提供为期一年半的高级研修。严格程序,确保公信力。由市教育局牵头,按学校推荐、县级审核、市教育局评审、市教育和人社等部门认定的程序评选,每年认定40名隆中名师、6名名校长,2017年起认定名班主任工作室。动态管理,保证竞争力。制定《隆中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管理办法》,定期考核评估。明确待遇,强化保障力。市委、市政府将“隆中名师、名校长”纳入“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市政府授予“隆中名师、名校长”荣誉称号,享受每月500元岗位补贴,并积极资助名师出版专著、发布科技成果等。

4. 宜昌市:建立专业荣誉制度,筑起教育人才高地

宜昌市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构建了专业分系统、晋升讲梯次的教师专业荣誉体系和系统性人才管理框架。

分类分层设计。出台《宜昌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荣誉分为教学、德育、教育管理3个系统,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两个层级,按教师总数的约1%和2%控制。统一选拔机制。统一选拔对象,三大系统各自独立;统一评选标准,实施量化评审;统一梯次晋升制度,参评高一级荣誉须具备低一级荣誉资格。跟踪培养支持。实施宜昌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开展市级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创建了27个名师工作室和2个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建立宜昌市级教育人才、名师工作室网络空间1700余个。四是管理能上能下。建立动态考核和届期管理机制,明确聘期待遇和退出要求。

5. 孝昌县:实施“三个一”工程,解决乡村教师“三难”问题

孝昌县通过实施“三个一”工程,使农村学校留得住人、教师安得下心。

一是调查摸底定方案。县教育局选定27所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学点作为首批建设学校,确定建设项目69个。二是高位推进抓联动。县委、县政府专题部署,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县领导每人负责一所项目学校施工建设,明确乡镇党政主职负责制。三是多措并举筹资金。采取财政挤一点、项目资金争一点、主管部门筹一点、所在乡镇投一点、社会捐一点等“五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四是统一管理防风险。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施、统一监理、统一验收。五是建章立制管长远。制定教师周转宿舍、浴室、食堂管理办法,建立教师周转宿舍准入、退出与维修维护制度。

6. 荆州市荆州区: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破解均衡发展难题

荆州区以探索建立 “动态核编、统筹配置、岗位竞聘、有序分流、规范进出”的人事管理制度为突破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获批全国“县(区)管校聘”改革示范区。以四个核心机制为框架:一是动态核编。编办实行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核定当年用编数。二是岗位设置。按人社局批复比例设置管理、教学、工勤岗位,确保专任教师岗位比例。三是竞聘上岗。建立上岗、待岗制度,教师统一在暑期进行“校内竞聘、学区竞聘与跨学区竞聘”等三轮岗位竞聘,以两个保障机制为基础:一是落实教师收入联动机制。二是完善绩效激励机制。

7. 恩施州:“四个坚持”保障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精准发力

恩施州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全科教师定向委托培养,有效缓解乡村教师“招不进、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2016年,州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州长为组长,教育、发改、人社、财政、编制、扶贫、恩施职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定向委培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坚持服务本地原则。以高考单招方式录取报名考生,考生来源均为定点校(园)所在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应、往届高中(中职)毕业生。三是坚持配套政策保障。编制部门预留编制计划,确保顺利毕业并通过考试考核后的定向培养学生有编有岗。四是坚持实践导向培养。恩施职院专门为定向委培学生“量身订制”课程,努力将定向委培学生培育成能够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全科教师。

8. 随州市:突出“三化”特色,积极实施“2·1·5名师”培养工程

随州市聚焦名师名校长培养,在全市遴选200名骨干教师、100名学科带头人和50位名校长,以“三化”为着力点,实施“2·1·5名师”培养工程。一是培训课程系统化。注重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把文化塑建作为切入点和重点。二是培训流程规范化。坚持训前、训中、训后一体化管理。三是培训方式多元化。在教学方法上,广泛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剖、现场教学、自学研讨等方法。强调因地制宜,坚持示范引领、情境体验、现场诊断、参与分享、合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多种模式相结合。

9. 长阳、罗田、沙洋:以“国培计划”项目县为支点,打造县级教师培训体系

沙洋县“543”送教下乡培训模式。“5”即“五步”,按五个步骤实施送培:需求调研发现问题,示范诊断确定主题,校本研修磨出优课,展示成果推出优秀,反馈信息指导提升。“4”即“四级”,省级对县级进行指导性送培,县级对乡镇进行示范性送培,乡镇中心校对完小和教学点进行研讨性送培。“3”即“三对接”,县继续教育中心、送培团队、乡镇承训单位工作方案对接,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纵横向互动、区内外结合的片区培训体系。

罗田县创新乡村教师研课磨课模式。将送教下乡培训研课磨课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将研课磨课过程以视频方式全程记录,以“学校研课磨课记录表”为承载,通过对研课磨课过程的体验和反思,为教师专业成长轨迹分析、发展需求和学校教研工作提供参考,最大限度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长阳县打造校本研修升级版。聚焦校本常态,整合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打造校本研修升级版。立足常态备课,开展联片研修;依托中心学校,构建联片研修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优化联片研修行动。

10. 黄石市铁山区:打造党建新载体,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

铁山区将“十元钱·千分爱”主题实践活动作为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载体,让教育效果显而易见,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

创新有效工作载体。既突出“重要性”,又激发“主动性”。要求教师用不超过十元的成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把工作任务项目化,形成贯彻落实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形成良好活动氛围。党员教师带头参与,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退休教师鼓励参与,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倾心浇灌教育成果。健全家校联系机制,区教育局把活动拓展到全区3000个学生家庭,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小事,既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形成了家校合力。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14日第1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