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用心倾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作者:凌想 发布时间:2020.11.12
中国教育报
用心倾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水有 绘

经常有父母感到迷茫和困惑,觉得自己很愿意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也愿意去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但不知为什么孩子有什么事还是不愿意和自己说,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信任和愿意倾诉的人。有些父母甚至专门学习了关于如何沟通和倾听的课程,但仍然没有什么效果。倾听的确是和孩子建立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仅仅是技巧或方法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用心去靠近和感受对方。

 

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的靠近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擅长倾听。在一场谈话中,我更习惯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我有很好的耐心,也有帮对方解决问题的热心,我也学习了倾听的礼仪技巧:比如身体要微微前倾,目光专注,要时不时有所回应……直到进入心理学领域,我才发现,所谓善于倾听的技巧只是皮毛,远远没有触及倾听的本质。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身体的靠近,更是心与心的靠近。

我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朋友陷入感情的困境。我自以为很清楚地看到她的问题在哪里,于是从各种角度深入浅出地帮她分析: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做才能走出困境……往往和她打一通电话就是一两个小时。好友点头称是:嗯你说的有道理,我明白了。然而过不了多久,她还是苦恼地问我: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如此几次反复,我很是挫败: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又回到原点了。现在想来,我当时的倾听里充满了建议、评判,我拼命想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灌输到她的头脑中,想让她开窍——这么简单的道理她怎么会不明白呢?然而我错了。这不是倾听,而是评判是灌输。我并没有真正“看到”她——她一定有她的想法,她的思维模式,她的犹豫,她的软弱。我是用头脑而没有用心去听她的故事。

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习惯了用理性的头脑去听,并且在听的时候头脑高速运转,忙着算计、分析、评价、解决问题。就像台湾心理咨询师周志建所说:真正的倾听需要一种单纯、一种简单。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5岁的孩子”,用一颗赤子之心进入别人的生命。真正的倾听应该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不是靠理性的头脑,而是需要一种生命的投入,去解读对方的生命故事,“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倾听要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感受

学会倾听,首先需要看到这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下自己,放弃想当然,放缓脚步,蹲下身子,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比如对待淘气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这个孩子的调皮、叛逆、哭闹,还要用心灵的慧眼看到孩子这个“人”。

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真的“听到”孩子在说什么吗?真的体会到他当时的切身感受和需要吗?

——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妈妈,你看这个小石头多好看,我刚发现的!”“你看看你,弄得满身是土,看这小脏手,一会儿回家好好洗洗!”

——孩子赖在床上:“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那怎么行!只要没生病,每天都要坚持去上学。快点儿起床!”

——孩子回家很开心:“妈妈,我今天语文考试得了95分!”“哦,不错。你们班有多少90分以上的?你那5分丢在哪里了?”

——孩子把腿磕破了,疼得直哭。“早就告诉你,走路要看着道,别上蹿下跳的,说多少遍你都不听,这下知道疼了吧。”

这些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和对话。我们总是看到问题,看到分数,看到自己正确的地方,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没看到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要。

有时候我和儿子之间的互动情景也让我深受启发。有一天晚上,儿子整理书包时,献宝一样翻出他在学校画的“军事地图”给我看。我当时有一堆家务事要忙,走过来匆匆瞟了一眼:“哦挺好的,有意思。”儿子没再说什么,自己拿着画琢磨着玩去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敷衍,家务事稍后再做也不迟,陪伴孩子更重要。于是我坐下来,和儿子一起看这张地图。细看之下才发现很多“玄机”:“哪个是你的国家啊?”儿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在“地图”上指点江山:“这是我的国家,那是小华的国家……”我边听边问,渐渐地我好像看到了这样一幕情景:下课后,几个三年级小男生就凑在一起,开始兴致勃勃地“纸上谈兵”:有你争我夺也有互助配合,有天真的童趣也有若隐若现的成人规则……

儿子说得开心,我听得有趣。如果我不曾放下自己的事情坐下来,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并带着好奇向他提问听他诉说,那么我只可能看到那张笔法幼稚的地图,不会看到地图背后还藏着一个孩子的灵动世界。

通过提问发掘孩子内在的力量

在倾听中除了“看到”,还可以进一步从中发掘孩子内在的力量。好的倾听是能够带给人力量的。这需要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去看对方“有”什么,而不是去看他“没有”什么;去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做”什么。这样的倾听,就会带来好的问题。

什么是好的问题?就是那种会让人微微一愣,促使他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突破了他惯常的思维模式,让他发现:咦,问题还可以这样想,我还有这样的潜力。这样可以帮助对方找到问题背后的资源,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一直被抑郁情绪所困扰,对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生活了无生趣。咨询师专注地听完她的诉说,很认真地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自己快被抑郁情绪吞没了,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可是你还是做到每周一次将自己梳洗清爽,努力走出家门,穿过半个城市,坐到我面前。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你能克服抑郁情绪,坚持做到这点呢?”女孩一下子愣住了。

答案显而易见,却又是她从未想到的:是她自己的力量让她做到这一点啊!虽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种种不如意,可是内心深处还是不想放弃自己,还是想把自己拉出情绪的泥沼。这句问话像星星之火,唤起了女孩内心的力量感,尽管是那么微弱,但转机就由此发生了。因为这个问题帮助女孩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力量的啊!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我也是由这个故事渐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不妨在倾听时问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做?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做时,你有什么感受?心里是怎么想的?

有一天上学的路上,儿子告诉我,他自愿报名了下周的数学课PPT主题演讲。

“哇,真不错!”我摸摸他的小脑袋(一般情况下,对话就到此为止了)。我想了想,又问他:“对了,你为什么想演讲呢?”孩子明显思考了一下,说:“演讲的感觉很爽。”我再追问:“怎么‘爽’呢?”“就是我可以把我想说的表达出来,特别过瘾。”

“明白了,站在大家面前,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的感觉确实不错。不过这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和练习,你打算讲什么主题呢?”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讨论要演讲的主题。我的提问让孩子原本模糊的“想要演讲”的念头清晰化了,让他看到“想”的背后原来是他喜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

来自周围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的反馈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形成非常重要。积极的用心的倾听会给孩子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看到自己擅长的地方——这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一点一滴塑造他的自我认知。

孩子需要真正的倾听,倾听也会让你更加了解孩子,创造出一个积极、温暖的亲子关系。我们希望自己怎样被对待,就知道该怎样对待孩子。爱人如己以己度人,真正的倾听就由此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由此开始。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2日第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