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用爱滋养出内心富足的童年

作者:实习生 林舒曼 发布时间:2019.11.28
中国教育报
用爱滋养出内心富足的童年

阮优炯 绘

近日,木棉说公益演讲“童年,有力量”在北京举行,张德芬、王芳、刘岩、兰海、三川玲等8位育儿领域的专家,围绕着“如何帮助孩子保护童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幸福力,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素质全面的人”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剖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普遍问题,给家长们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观点和实用知识。

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安全感

家庭教育专家兰海用两句话解释什么是安全感,第一句叫作“前后一致的爱”,父母不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上的波动来增减对孩子的爱;第二句叫作“不求回报的爱”,父母对孩子真心付出,而不把孩子的表现当成向外炫耀的工具。

“家到底是什么地方”“家是我们可以听到真话的地方吗”?兰海认为,父母都想给孩子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但面对现实情况时,还是会不自觉地模仿学校、将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标准,孩子的感受和梦想一次次被延误。近年来年轻父母开始学习表扬孩子,但有些又走到了怕伤害孩子而不敢表达真实客观态度的另一个极端,这反而容易让孩子迷失自我。“孩子能感受到的安全感,是不管自己是否足够好、不管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父母都愿意接纳”。

“父母要透过孩子的‘坏’行为来看他的成长需求。”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心理教师田宏杰主张父母做有警醒、有目的的教育。“孩子的表面行为或许有错,但是行为背后的需求没有错,父母要认真地倾听、尊重并欣赏孩子的需求。”她建议家长抓住每一个契机培养孩子,比如让孩子在诉求中学会等待、理智选择和资源互换。

田宏杰提醒家长,看待孩子成长需求的时候,除了要看到孩子周围的系统,还要看到周围的系统如何作用于孩子身上。“不要只关注你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更要关注你是如何与孩子交谈的。”她认为语调、声音乃至呼吸的节奏都占据着表达中的重要内容,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被爱着,同样重要。

父母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王芳以辅导孩子功课为例,课本里的内容跳跃性非常大,孩子转不过弯儿的时候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由点到面地将语文、历史、地理等知识串联起来理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里可能包罗各个学科的知识,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结合自己的经历,王芳认为父母与其拼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不如拼命提升自己,做有知识、有能力、有方法的家长。

作为演讲者中唯一的男性,心理学硕士叶壮更关注父亲的角色。他从性别差异带给父亲的优势谈起,指出陪伴孩子进行体能训练和兴趣培养是父亲独到的优势。“在涉及规则感和德育内容的教育时,由父亲主导会带给孩子更好的影响。”他认为父亲更适合陪伴孩子参加开放性的活动,“比如玩乐高时选择购买基本的模组,不规定孩子怎样规划、怎么设计、怎么玩,提高孩子开放性的能力,对其成长更有意义和价值。”

叶壮把家庭关系比作一个三角形,“如果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缺位,那么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父子关系,还有夫妻关系。父亲与孩子的交互方式单一,也是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坚持可靠、高效的高质量陪伴才能让孩子拥有收益。”叶壮还注意到大多数母亲对于父亲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存在误区,导致父母不能交替式陪伴孩子,“母亲在父亲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提供良好的支持感,更多地营造一家三口共同相处的空间。”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青年舞蹈家刘岩认为“决定孩子艺术之路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她建议父母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倾向什么,关注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艺术家不是批量生产的。父母在孩子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要思考这到底会让孩子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是成为艺术家,还是通过艺术的学习去磨炼生命力。”

亲子共情借助写作和绘画而自然流动

“同理孩子的心理需求还不够,还要同理孩子的情感需求。”儿童成长导师张德芬认为孩子非常需要被读懂、被理解。在同理情感需求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很重要,而且这种沟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他的内心世界。“沟通的意图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是什么。”张德芬并不赞同百分百的放养式教育,她谈到在孩子还不能分辨是非的时候,设立规矩也很重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照、有归属,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你对孩子的爱称是什么”“你的孩子出生时闻起来像什么味道”“如今你的孩子看起来像什么”“10年后你想跟孩子一起做什么”……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让家长回答15个问题,过去情景的拨动和时间线的回顾,让每一位家长更能切实地感知生命,“回答的过程就是一首诗歌的创作过程”。

三川玲认为这些问题可以把家长代入温情的回忆,想起对孩子寄托的初心。在她带领的亲子写作课上,家长会把这首诗念给孩子听,之后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拥抱在一起。“写作具有疗愈的作用,只要把创伤和生活写在纸上,就可以被疗愈,用写作为灵魂健身。”

儿童美育研究者苏清华倡导“赋权型美育”的教育方式,关键是把表达的权利赋予孩子。女儿小时候根据自己的经历画了小书,让她深信画画是孩子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的第二种语言。“孩子可以通过画画把言语中表达不清楚的小心思、小秘密呈现出来,父母也可以在画中与孩子做生动的交流、读懂他们内心里想说的话。”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8日第10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