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70年 贵师重傅 兴教兴国

作者:本报记者 焦以璇 发布时间:2019.09.22
中国教育报

    本期关注    

    透过湖南一师看教师队伍发展

    “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

    今年6月的一天,雄浑激昂的校歌响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田汉剧场,2019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正在这里举行。身着学士服的一师学子们意气风发,齐声高唱。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走上三尺讲台,成为湖南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

翻开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湖南一师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所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师范学校,曾是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求学、工作的地方,也为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人才,见证了共和国70年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走过的足迹。

    奠基

    教师培养步入正轨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最引人注目的是嵌在大厅右侧红色墙面上这行苍劲有力的题字。这是1950年毛泽东为母校的亲笔题词。

彭雨希是纪念馆的学生讲解员,每当向游人介绍这句校训时,她心中总会不由得升起一股自豪感。一年前,她以公费师范生的身份进入一师。

在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一师特级教师王沛清看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的题词不仅是对一师全体师生的勉励,更是对当时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教诲。

彼时,刚刚摆脱了战火硝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全国总人口中文盲人口占80%以上,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尽如人意,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旧社会转来,整体业务素质偏低。据1956年的统计数据,当时183万多名小学教师中,有80%以上达不到师范学校毕业的程度。

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被视为奠定新中国师范教育基本格局的会议。会议明确了当时师范教育的工作方针,提出了为了有效供应大量师资,要使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在办好正规师范学校的同时必须开办各种短期师资训练班。

新天,新地,新一师。

新中国成立不久,湖南一师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教学与其他各项活动,迅速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

湖南一师老教授周仁济扎根小学课堂的故事曾传为美谈,他在1953年至1959年的7年间,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听课200多节,把小学教师讲课时的语言、板书、提问及学生的回答等大量一手资料都原原本本做课堂实录,同时收集国内有关教学经验资料百余本反复比较研究,出版了多本小学语文教学专著,受到广大小学教师的欢迎。

一批又一批的一师毕业生奔赴三湘四水和祖国大江南北,成为新中国建设初期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

在发展正规师范教育的同时,教师培训网络在全国初步建立起来。1952年教育部提出要“建立起经常的系统的提高教师质量的业余学习制度”,建议通过筹办教师进修学院、函授师范学校和教师业务学校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于是,各地纷纷办起实习夜校、函授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使得广大中小学教师有了在职进修的基地,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恢复

    中师教育迎来春天

“当老师就要耐得住寂寞,你要沉下身子,扎根小学教育,争取做一名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师。”尽管毕业数十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原校长余宪,从未忘记毕业前夕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叮咛。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中师生,余宪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文革”结束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教育迫在眉睫。统计数据表明,截至1977年,全国缺额60余万名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缺额更是高达285万。

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

197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鼓励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争取在3—5年内,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使文化程度低的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分别达到中师、师专、师范院校的毕业标准。

在1980年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的师范教育被分为高等师范本科、高等师范专科、中等师范三个等级。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从此,中等师范学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一专多能,全学科全方位发展是中师培养最大的特色。”余宪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师教育是真正的全科教育,学校不分系,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能满足小学各科教学之需的课程。

据统计,到1988年,全国中师学校数量达到高峰,扩展为1065所,随后的几年,经过调整合并,到1995年,全国仍有中师学校897所,在校学生人数高达80多万。改革开放后的20余年间,中师培养了数以百万计合格毕业生,为普及初等教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加强教师培养源头环节的同时,中小学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据湖南一师原教务处主任凌宏基回忆,20世纪80年代,湖南一师担负起全省在职小学教师、校长的培训任务,进行了中师学历培训,小学骨干教师、重点小学校长进修培训等多层次的师资培训,采取脱产与函授相结合的形式,统一编写了培训教材。

1983年1月,为了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自此,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点转移到学历达标上。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师资格条例》,对于教师的权利义务、聘任制度、在职培训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驶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转型

    师范教育吹响改革号角

有一股记忆深处的味道常常萦绕在长沙市周南梅溪湖小学校长徐信的鼻尖,那是教室里洗发水混合着墨水的香味。

“上学那会儿每天晚自习都要练习毛笔字,男生通常是傍晚打完球去澡堂冲个澡,就急忙赶到教室练字。”1995年,徐信考入湖南一师五年制小教大专班学习,那是湖南一师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尝试。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21世纪,现代化建设提速是中国教育恢宏演出的时代剧本。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迫切需要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两份文件,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

跨世纪的师范教育迎来了深层次改革。1999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从城市向农村、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由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则进一步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师校史曾详细记载了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五年制大专试验班的尝试:将选修课英语改为必修课,从入学起一直开到毕业;后两年按学生志愿分为文理两科进行教学,以后各届增设艺术、英语、信息技术等科。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教研能力,学校还增开了“教育研究方法”公共课。

“中师重传承,高师重创造。未来的教师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需要深耕某一具体的学科领域,尤其要注重培养反思意识和研究能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蒋蓉说。

在师范院校布局调整的大潮中,湖南一师逐步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层次,于2000年升格为专科层次的普通高校,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

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中等师范学校缩减至192所,高师院校则增至139所,其中本科院校为97所,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则增加到了57所。

全国范围内的中师学校纷纷在“撤并挂升”的转型改制中逐渐退出了教育历史舞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当时的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将会给教育带来一场新的革命。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培训”为内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新要求,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其宗旨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

    扶弱

    乡村教育有了“生力军”

在湖南省湘潭县排头乡紫山小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李美玲的到来,点燃了大山深处孩子们的“科学梦”。

3年前,李美玲来到这所乡村小学任教。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李美玲常常思索:如何才能让孩子见识更大的世界?

利用乡村航空科普项目的培训机会,李美玲赴北京学习了航模知识,回校后向全体学生开设了航模课程。从认识飞机、设计飞机到试飞飞机,李美玲带领孩子们走近科学,触碰蓝天。

“目前,学校在校师范生比例76.5%,其中公费定向师范生76.84%,是全国最大规模的乡村公费师范教育承担学校。2011—2018届公费师范毕业生中,平均从教率达93.53%。”这是让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彭小奇颇为自豪的几个数据。

2005年,一份基层调研报告,让时任湖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的彭小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湖南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学历普遍偏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的困境。

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免费定向培养1万名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省财政按每人每年4000元标准设立专项资金,湖南一师成为当时7所培养学校之一。

“学校先后培养了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公费定向师范生、四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2010年首创并实施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彭小奇介绍说。

针对乡村地区教师数量缺口严重的问题,2007年国家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目前已为中小学补充了近7万名高素质教师,其中90%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28个省份陆续开展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每年培养4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中小学任教。

“我愿尽我的努力去守护这方小小的校园,在每一个孩子心田里种下一颗科技梦想的种子,等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如今,对于乡村教师这份事业,李美玲多了一份笃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顶层设计到一揽子方案再到各级各类实施细则,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重点和亮点,规格之高,力度之大,为历年来所罕见。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迄今共有75万名特岗教师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1000多个县,为3.7万所农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和青春活力。2008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国培计划”每年培训乡村教师超过100万人次,到2020年将实现对中西部乡村教师整体轮训。

2015年6月,国办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从师德荣誉、补充交流、职称编制,到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管理改革,对乡村教师给予全方位支持。

如果顺利的话,几年之后,彭雨希将会从一师毕业,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从老师手中接过乡村教育的接力棒。“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们,我愿用一己之力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去追求更精彩的人生。”

    提质

    教师队伍踏上新征程

在教学一线多年,长沙市高新区金桥小学校长赵华时常有一种困惑: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水平,将丰富的教学经验条理化、理论化?今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刘明东小学英语导师工作坊的成立,再次点燃了赵华的科研热情。

2016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优质小学联合组建“小学教师教育联盟”,共建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成为联盟主要的合作项目。

“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实际需求如何有效对接,是师范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发展部主任欧立新看来,小学教师教育联盟要为创新小学教师教育模式闯出一条新路。

中国从没有一个时代这样急切地需要高素质教师。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期盼愈加强烈,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的重点。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同年,教育部印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家标准,成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座沟通、协作的桥梁在高校、政府、中小学三者之间架起。2014年,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遴选确定62所高校的80个项目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推进“4+2”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全科培养模式。

2018年,教师队伍建设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吹响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集结号——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在教育部等五部门随后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等十大行动举措,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行动遵循。

如今,全国专任教师人数从1978年的899万增加到2018年的1672.85万。相比1985年,小学、初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增加了61.59个百分点、80.59个百分点。从长裙飘逸的青春年华到头上多了些许银丝,余宪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如今,人民教师昂首阔步走进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春天。愿教师成为未来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走上三尺讲台。”余宪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2日第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